摘要:为了评价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选取20日龄健康麻鸡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设置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推荐剂量的1倍、3倍和5倍剂量组(1mL/L、3mL/L、5mL/L),连续饮水给药7天,对照组饮水不添加药物。试验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各组鸡的临床体征。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和组织器官,测定血液生理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的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各剂量组鸡的精神状态、生长发育、血液生理、血液生化和脏器指数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各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该试验结果说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按推荐剂量(1mL/L)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动物
20日龄健康麻鸡120只,体重为365±20g,公母兼有,购自兰州榆中宏图肉鸡养殖场。
1.1.2药品及试剂
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河南牧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100mL相当于原生药量为170g。
生化试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总胆红素、血糖、尿酸、肌酐试剂盒均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1.3仪器设备
迈瑞BS-4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UW120D型电子天平,购自日本岛津公司;LeicaRM2025型组织切片机,购自德国Leica公司。
1.2方法
1.2.1试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将120只雏鸡公母均匀搭配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分别为鱼腥草芩蓝口服液临床推荐剂量的5倍量组(5mL/L·天)、临床推荐剂量的3倍量组(3mL/L·天)、临床推荐剂量的1倍量组(1mL/L·天)、空白对照组。饮水给药,连续给药7天;空白对照组鸡的饮水中不含任何药物。
1.2.2观察及检查指标
(1)临床观察:试验期间观察试验鸡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便性状等指标,记录异常表现。如果出现死亡,进行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2)体重检测: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逐只称重。
(3)血液生理指标检测:试验结束后对试验鸡进行采血,进行红细胞总数(RBC)、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HGB)等指标的测定。红细胞总数和白细胞总数采用血细胞计数法测定,血红蛋白采用比色法测定。
(4)血液生化指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血糖(GLU)、尿素(UREA)、肌酐(CREA)等8项指标。
(5)脏器指数:试验结束后,对各组选取的鸡进行剖检,并采集心脏、肝脏、脾、肺和肾脏,称重后计算脏器指数。器官指数=器官重量(g)/鸡体重(g)×100%。
(6)组织病理检查:试验结束后,取各组选取鸡的心脏、肝脏、脾、肺和肾脏组织材料,作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后于普通显微镜下观察。
1.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雏鸡临床表现的影响
通过对试验鸡的采食、精神、呼吸、饮水、粪便等观察发现,用药后试验鸡的饮食欲良好,精神状态良好,粪便形态无异常变化,无死亡情况。
2.2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体重的影响
在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天,各组鸡体重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鸡的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详见表1。
表1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鸡体重的影响
2.3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天各组鸡的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分别见表2和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天给药组鸡的RBC、HGB、WBC、淋巴细胞百分率(LY%)、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试验前各组鸡的各项血常规指标正常,至少5倍剂量的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给药7天不会引起鸡血液生理指标异常。
表2给药前鸡血液生理指标
表3停药后第1天鸡血液生理指标变化
2.4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天各组鸡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天给药组鸡的ALT、AST、TP、ALB、UREA、CREA、TBIL、GLU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至少5倍剂量的鱼腥草芩蓝口服液连续给药7天不会引起鸡血液生化指标异常。
表4给药前鸡的血液生化指标
表5停药后第1天鸡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2.5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脏器指数的影响
停药后第1天各组鸡的脏器指数变化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停药后第1天给药组鸡的心、肝、脾、肺、肾的脏器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鸡脏器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表6停药后第1天鸡脏器指数的变化
2.6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鸡重要器官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剖检鸡经肉眼观察内脏器管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组织形态、颜色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表明,各剂量组鸡的心、肝、脾、肺和肾均未发现明显病理学变化。心肌纤维排列致密,相互连结成网状;肝脏中央静脉明显,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轴心呈放射状或呈行排列,有不规则的窦状隙;脾脏脾索和脾窦相间排列,中央动脉明显,还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肺组织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肺泡,肺泡隔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肾脏组织中肾小管及集合管明显。表明至少5倍剂量鱼腥草芩蓝口服液不会造成鸡实质性器官的病理损伤,见图1。
图1病理组织切片
3、结论与讨论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受试药物在靶动物中的剂量-反应曲线[5],即从有效作用到毒性作用,或者到致死作用的持续变化过程,观测指标包括中毒剂量的临床反应特征,受试药物的有效剂量、推荐剂量和中毒剂量对靶动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从而发现受试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等组成,这几味中药材均被临床广泛应用。贾兴等[8]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复方芩蓝口服液无毒副作用。吴苑滢等研究发现鱼腥草桔苓合剂给大鼠以12.5mL/kg给药30天,大鼠无明显不良影响,安全性好[9]。本试验从试验鸡的精神状态、体重情况、血液生理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病理组织学等方面[10,11],对投喂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推荐剂量1、3、5倍剂量的受试鸡进行了安全性研究和评估。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推荐剂量1~5倍剂量的受试鸡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血液生理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等参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脏器均未出现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由此可以说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按推荐剂量(1mL/L)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肺系(一)分册[S].
[2]喻琴,王东升,张世栋,等.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8,39(8):36-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569号公告[S].
[4]王永彬,周绪正,张继瑜.板黄口服液在靶动物鸡中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9):126-131.
[5]许春燕,刘希望,孔晓军,等.银翘蓝芩口服液对鸡的安全性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7,38(7):62-65.
[6]张帆,李晶,刘哲林,等.桉薄溶液的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8,54(8):106-108.
[7]柴小敏,孙娜,晏永新,等.抗病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J].中国兽医科学,2018,48(05):664-670.
[8]贾兴,刘欣,魏丽娟,等.复方芩兰口服液长期毒性试验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9,53(7):49-55.
[9]吴宛滢,宋漫玲,陈燕晴,等.鱼腥草桔苓合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8,39(12):114-120.
[10]陈晓兰,田玉柱,张明珠,等.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7,44(4):1239-1243.
[11]赵留涛,陈五常,袁之润,等.“北芪五加颗粒”对鸡的安全性试验[J].中国家禽,2019,41(13):56-58.
冯文丽,刘升,严作廷,吕凤霞,刘联盟,岳旭龙,郝小倩.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J].现代畜牧科技,2020(12):4-7+31.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是对养殖业最具威胁的霉菌毒素之一,存在于谷物、油籽、坚果和香料等多种农作物中。AFB1污染属于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肠道是AFB1进入机体后首先接触的生物屏障。被AFB1污染的食物或饲粮进入机体后可使肠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调,进而导致肠道结构损伤。
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具有促进生长、调节物质代谢、影响生殖和免疫等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肌肉和骨骼等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面[4]。GH基因在组织和细胞中发挥作用,首先与靶细胞表面的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结合,由GHR基因介导将信号转入细胞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由于ADV具有宿主范围广、感染效率高、易于培养和纯化、基因结构稳定等优点,通过修饰ADV衣壳蛋白构建的ADV载体已被用于基因治疗及疫苗开发[2-3]。重组ADV载体也被应用于对抗人类或动物病毒性疾病[4]。关于CAdV、PAdV及FAdV-4研究较多,主要倾向于Fiber、Penton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5],对其余ADV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多羔母羊妊娠后期,由于日粮结构改变及胎儿增重,母羊激素水平、代谢状态及免疫机能都会出现较大波动,从而增加酮症、炎症性疾病及产前瘫痪等风险[2]。代谢组学是一门探究疾病成因、反映生物标志物、描述疾病及监测和预测复杂疾病的学科,其中包括对机体整体水平上代谢物变化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3]。
作为一种典型的原核表达系统,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因生长速度快、连续发酵能力强和成本相对较低,被广泛作为外源蛋白表达的细胞宿主,而外源蛋白的表达形式主要分为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8]。陈忠广等[9]利用稀释复性法探讨了不同条件对重组犬IFN-γ(rCaIFN-γ)蛋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猪流行性腹泻(PED)在我国传播并流行[1]。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猪肠道疾病。该病毒可影响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并使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其中,仔猪感染的死亡率高达100%,临床症状为急性衰弱性腹泻、呕吐和脱水[2]。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能够引起家猪高热、皮肤发绀、内脏及淋巴结出血、呼吸困难、喜卧嗜睡等症状,最后导致急性死亡,病死率可达到100%。亚急性ASFV感染不会使猪群发生急性死亡,但致死率仍有30%~70%。慢性ASFV可以使少数猪感染,感染后活下来的猪终生带毒的概率为10%[1]。
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赤羽病病毒(AKAV)感染牛、绵羊、山羊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反刍动物疫病,主要通过蚊虫和库蠓等媒介昆虫传播,也可通过子宫内感染垂直传播,临床上主要以怀孕母畜繁殖障碍以及新生动物关节弯曲和积水性无脑症为特征,因该病于1949年在日本群马县赤羽村发生而得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