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本文是在通过调查大量的科技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所规定的试验方法而进行的。实验方案是根据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的细菌内毒素限度,并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而确定的。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CefoperazoneSodiumandTazuobatanna)为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哌酮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钠组成的复方注射用无菌粉针,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腔盆腔感染、以及其他感染。质量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试行)YBH05382003]中控制热原的方法仍为家兔热原法,鉴于家兔热原法有影响因素复杂、操作繁琐、检验成本高等缺点,而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来控制产品中的热原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检验灵敏度高等优点[1]。为了在大范围内开展本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我们对本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的研究。本品细菌内毒素限值为0.15Eu/ml,在1.667至0.400mg/ml的浓度范围内,本品对细菌类毒素与鲎试剂的反应无干扰。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检验,并与家兔热原法进行对比,结果一致都为阴性,认为本品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代替家兔热原法。
关键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细菌内毒素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干扰预试验干扰实验热原检查
0引言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Saccharide)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其化学成分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及其它微生物(如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的细胞壁层的脂多糖,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由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附图1)
附图1内毒素脂多糖结构示意图
<一>、O—特异性链:位于脂多糖分子最外层的多糖链,是由3—5个单糖(一般不多于25个)连成为一个多糖链。其单糖包括戊糖、氨基戊糖、已糖、氨基已糖、脱氧已糖等,单糖的种类、位置和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因菌种不同而异。因此,它决定菌体热原的特异性。
<二>核心多糖:核心多糖的变异性较小,位于类脂A和0—特异性链(内层)之间,在结构上分为内核心和外核心。外核心含有数种己糖,包括葡萄糖、半乳糖、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组成。内核心含有庚糖及特殊的酮糖(3-脱氧-D-甘露糖-辛酮糖KDO)。这部分结构对不同菌株的LPS基本相似,而且KDO是以不耐酸的酮糖链与类脂A的氨基葡萄糖连接,是构成内毒素脂多糖的核心部分。
<三>类脂A:位于LPS分子结构的外层,是由氨基葡萄糖、磷酸和脂肪酸(10—18C)组成,故称之为糖磷脂,也是细菌外膜的一种,形成单体聚合物。具有疏水性(强)和亲水性(弱)的双相性。但是,类脂A可从O-特异链及核心多糖分离出来,游离的类脂A可自身凝聚成大分子的复合体而难溶于水,并具有生物活性。所以,类脂A(Lipida)是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或毒性反应的主要基团。该基团没有种属特异性,所以各属细菌的类脂A结构相似,其毒性反应相似。如发热、血液流动力学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导致休克等。(附图2)
附图2类脂A结构示意图
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内毒素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活性,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静脉注射提取的内毒素溶液时,可导致动物体发生内毒素休克和死亡。
细胞坏死,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其它器官亦有相似的毒性反应。
所以,加强对药品和人体液中的细菌内毒素监测,对确保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是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为一种新技术载入药典,成为官方承认的一种法定的药检方法,反映了药典标准水平、药检技术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一个国家制药工业水平及药品质量的提高。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所具有的优点表明它比热原检查法更适应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USPXX版开始收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USPXXIII版已有超过90%的注射剂品种规定内毒素检查。其他国家的药典规定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可以预见,细菌内毒素检查必然会取代绝大多数注射剂品种的热原检查。[2]
USP、EP和JP是三个收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BET)较早的药典,它们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内毒素标准物和BET,WHO为了保持内毒素的国际标准品(IS)的效价(IU)与各国内毒素标准品的效价(EU)一致,进行内毒素IS国际协作研究,自此,内毒素的标准在IU与EU之间实现了统一即1IU=1EU。虽然内毒素标准初步统一,但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