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产替代,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是长久不衰的话题,同时也是众多细分领域一直以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通知》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采购范围覆盖监护仪、影像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多个品类。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逐步加强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采购行为规范,我国多个省市均在其公布的政府采购政策中明确提出要严格限制进口医疗器械,以推进医疗机构中医疗设备的占有率。
今年以来,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相继推出了最新的进口医疗设备采购清单,其中,广东省发布的采购清单中包含的进口器械数量更是呈现出了跳水式下降。
从中低端走向高端,国产替代的下一步
在政策的不断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优质国产器械走向市场,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过去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替代也逐步从中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
由上图可知,近年来国产获批二类、三类器械数量整体上处于上升状态,2020年受疫情影响,获批器械数量更是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与之相反的是,近六年首次获批的进口医疗器械数量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
可以看出,境内二类器械获批数量远远大于进口二类获批数量,说明在中低端器械领域,国产基本实现替代,而境内三类获批器械数量不仅逐渐上升,且整体数量也已超越进口三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国产替代开始加速。
体外诊断试剂、无源植入器械、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医用成像器械这五大类则一直位列获批前五位,这一情况在2021年上半年同样得到了延续(2021H1获批三类器械情况在后文再做分析)。
哪些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
从获批数据上看,我国医疗器械大多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已经开始提速甚至于已实现国产替代,那么具体而言,我国哪些领域已经突破了技术壁垒,并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国产占比超过50%)
IVD-生化诊断
生化诊断是我国起步最早的体外诊断子行业之一,多年来一直是医院的常规诊断检测项目,目前我国生化诊断领域国产品牌的市占率已达到了70%,已经基本完成进口产品替代。
相对于IVD其他子领域而言,生化诊断试剂的技术壁垒较低。此外,上世纪末进口品牌进入中国时,由于生产成本及检疫、税收等原因,进口生化诊断试剂的价格普遍偏贵,因此生化诊断试剂成为了众多国产企业进入体外诊断领域和实现国产替代的切入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在生化诊断试剂上的经验积累,国内企业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也开始发力生化仪器,并在技术和性能上追赶进口品牌,逐步实现生化诊断市场的国产替代。
监护仪
冠脉支架
除上述领域外,DR、心脏封堵器等领域同样在国产替代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我国已经实现国产替代的器械细分领域的经验,可以看出,技术、性价比、品牌都是国产企业的制胜法宝。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选择在国内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之前就推出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从而跻身国产第一梯队。
国产替代,下一个锚点有哪些?
虽然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势头不减,且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中仍有多个细分领域是以进口为主导。
对此,通过分析2021年上半年获批三类器械的国产产品和进口产品数量以及进口产品的主要种类,试图分析不同领域的国产替代状态,寻找下一个在未来有望完成国产化的赛道。
通过分析2021年上半年境内和进口获批三类器械的情况,可以看出有源植入器械、眼科器械、医用成像手术器械、有源手术器械等领域进口产品仍占有重要比例,在有源植入器械领域,进口产品更是远超国产产品。
一、有源植入器械: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今年上半年获批的10个进口有源植入器械中,有约一半均是ICD。根据定义,ICD是一种植入患者胸腔内,通过除颤导线经静脉与心脏相连接,能自动识别并及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
ICD同时具有除颤和起搏的功能,当患者心跳过速时,ICD能通过高能电脉冲转复为正常心律;而当患者心跳过缓时,ICD能通过低能电脉冲将心律恢复正常。合理使用ICD可以纠正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多项临床证实,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佳治疗方法。
但在技术层面,ICD是将现代临床心脏电生理与起搏技术和现代微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高科技成果,其产品系统集成复杂、对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又兼具起搏器提供的起搏功能,因此被公认是行业中技术门槛最高、研发风险最高的三类有源植入医疗器械之一。
虽然产品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但ICD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率失常介入质控中心上报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ICD植入量为4471例,远低于欧美国家的部分欧美国家的ICD植入量。
费用昂贵成ICD普及重要障碍
价格,是造成我国ICD设备普及不高的重要原因。现阶段临床常用ICD有两种,一般价格在6万到8万之间,部分产品价格高达10万-15万元,虽然部分费用可经医保报销,但对普通家庭而言依旧开销巨大。
且我国ICD领域尚未形成明确的治疗参考指南,市场教育存在不足,这些原因同样也是限制我国ICD植入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壁垒的ICD领域,国内哪些企业在涉足?
市场方面,我国ICD领域呈进口垄断状态,暂无上市的国产ICD产品。
进口垄断之下,部分国产品牌开始尝试布局这一研发难度高的领域,力争用原创产品抢占市场。
另一家在ICD领域有所布局的企业则是来自苏州的无双医疗。自2017年成立以来,无双医疗就始终专注于CRM领域三类有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以ICD作为切入点。据了解,无双医疗的一代ICD产品已进入注册检验流程,并已申报创新医疗器械。
二、医用成像手术器械:内窥镜
医用成像手术器械领域实际上国产获批数量多于进口,但获批产品更多的集中在CT以及MRI方面。在今年上半年获批的18款进口三类医用成像手术器械中,内窥镜占据了重要比例。
内窥镜自19世纪问世以来,不断发展,如今已应用于消化内科、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重要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内窥镜发展至今,已有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四代产品。电子内窥镜由于更高的成像质量,已成为市场主流。
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为内窥镜国产化带来机会
对于内窥镜这类技术壁垒高的设备而言,在核心部分和技术上实现突破显然是国产化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内窥镜的核心部件包含镜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光源。目前,国内企业在图像处理器、光源等核心部件方面已实现突破,成为了内窥镜国产化的有力支撑。
图像传感器方面,随着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崛起,原有的CCD图像传感器技术开始被替代。与CMOS相比,CDD制造难度大,核心技术被国外巨头限制,价格也更为高昂,而CMOS不仅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且耗能低,噪声小,其应用为内窥镜的国产化带来了机会。
三维内窥镜:图像效果更直观
在成像方面,3D、4K与常规内窥镜相比更加直观和清晰,是目前大多数厂商的技术研发重点,其中三维内窥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自然视觉的优势,经图像处理器合成后的图像具有立体效果,使得观察到的画面解剖层次更明显,有利于提高手术效率。
一次性内窥镜:内窥镜耗材化,五家企业获批NMPA
传统内窥镜由于结构复杂,难以彻底清洗和消毒,这也导致了同一内窥镜在不同患者之间使用时存在的交叉感染风险。
一次性内窥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则应运而生。一次性内窥镜不仅在解决交叉感染问题上表现优异,而且一次性使用不存在对内窥镜的损耗,可以保证每次拆开包装内窥镜处于最佳状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手术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一次性内窥镜领域已有5家企业获得NMPA注册证,产品获得了市场监管者的认可。
国内一次性内窥镜NMPA获批情况(部分)
胶囊内镜:操作便捷,解决传统胃肠镜检查痛点
一直以来,我国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都居高不下,但是由于传统胃肠镜侵入式的检查方式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患者积极性不高。而胶囊内镜则无需麻醉、舒适安全,且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普通内镜效果,受到了更多患者的青睐。
此外,胶囊内镜在避免交叉感染方面同样也表现优异。据了解,安翰科技、金山科技、资福医疗、尚贤医疗均已推出胶囊内镜产品,并销往全球各地。
国内胶囊内镜NMPA获批情况(部分)
三、无源植入器械:神经内/外科植入物
在今年上半年获批的进口无源植入器械中,神经内/外科植入物、关节置换植入物、骨科填充和修复材料等产品为主要进口类别,其中神经内/外科植入物所涉及的神经介入市场正是我国亟需国产替代的领域之一。
神经介入市场主要包含针对缺血性中风和动脉狭窄的缺血类产品、针对动脉瘤的出血类产品及辅助建立通路的通路类产品。其中,缺血类产品由于患者更多,市场空间更大;出血类产品由于疾病复杂,操作难度更大,技术壁垒更高;通路类产品由于技术壁垒较低,已实现部分国产化。
在资本方面,神经介入颇得投资者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神经介入领域已有8起融资并购事件,可以说相比已经成功实现国产替代的冠脉介入领域,神经介入所面临的资本环境更加友好。
造成国产神经介入产品渗透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产品价格、患者认知、脑血管疾病筛查、卒中中心数量等因素都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也是未来神经介入领域器械需要突破的地方
写在最后
除前文提到的ICD、内窥镜、神经介入领域外,我国在心脏瓣膜、人工血管、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方面同样也存在进口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
过去十余年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不断飞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整体上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广阔的进口替代市场,在未来势必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必争之地。
国产替代之路道阻且长,尤其现阶段急需国产替代的领域多为更具技术壁垒的高端医疗器械,但一方面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大量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政策上不断利好国产器械发展,这都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信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国内医疗行业将会有更多的领域实现国产替代,一大批的创新主体也会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