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专治儿童喂药难喂不进!教你如何给宝宝喂药!

@那个美少年你别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get√

也有一些宝妈显然已经套路过孩子了:

@austinana爱dudu:为啥在我娃身上就不管用。

@瑞士小姐的巧克力豆:对我家这娃就没用,味道不对就不会喝了……

@浅白白白:喝一口立马吐。

@脾气暴躁的小兔儿:可能只适合2岁以下的小孩!我家喝一口就哇哇大哭不喝了。

还有宝妈给了新套路:

@于鱼925:娃娃一岁十个月的时候我曾经把柴胡冻成了冰棍给她吃娃娃表示吃的很开心。

@颠覆地球还真不少:不是孩子不好骗,是味蕾不好骗。越是生病,越不爱吃喝,再给他不好吃不好喝的,他当然不吃。除非给他做选择题:A,打针;B,吃药

有孩子的都知道,哄孩子吃药,简直是场治理和耐力的比拼,套路与反套路的对决。娃生病难受,不吃药病恹恹的让人揪心;让他吃药,全家齐上阵连哄带骗,熊孩子都不为所动,强制灌药又哭又闹生怕呛着让人更揪心。为了让宝宝好好吃药,不知家长操碎了多少心。

在了解如何给孩子喂药之前,儿童药的选择也是让孩子接受吃药很重要的环节。

儿童药的选择

目前儿童药物多以液体或者颗粒制剂为主。此外还有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泡腾片等以方便患儿口服。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味道,大部分药品都采用糖浆或者加入甜味剂和香味剂的制剂、或者包以糖衣来正价宝宝的喜好,以达到安全、顺利口服药物的目的。所以为了宝宝更好的接受药物,家长首先在药品的选择上最好选宝宝易于接受的。

此外,儿童用药一成人用药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宝宝的器官都尚未完全成熟且还在继续不断的发育,尤其是肝、肾、血液以及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用药不当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是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家长在给宝宝用药前,务必向医生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及适应症、毒性反应以及禁忌症,做到合理用药,正确喂药。不可盲目用药或是肆意拿成人药品减半喂给宝宝!

每种药的作用和副反应不同,家长应遵循医嘱或说明书上的建议。大多数药因为有胃肠道反应,所以在饭后1小时喂服比较适合,以防损伤胃黏膜。如果是小婴儿,可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中间服药,但绝对不可以把药混在奶里,且不说这样做可能会出现凝结,降低药物的疗效。如果宝宝一次吃不完,还会导致药量不够。

注意

当医生告诉家长,此药需要每天吃三次,每次一片时,那么以每日24小时计算,应当每间隔8小时吃一次(即:早8点、下午4点,夜间12点各口服一次);每日2次用药指的是间隔12小时口服1次,以此类推。而非早晨吃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吃一次。这种吃法就是错误的,它不能保证药物在血液中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也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喂药的方法:

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2、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候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

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3、鼓励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宝宝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

喂药的剂量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1、玩新招吃药

让孩子自己用量杯量药

讲述者:冼小姐(女儿4岁)

孩子长大了,慢慢对各种各样的器皿感兴趣,有时候即使是不喜欢吃药,但是喜欢玩那个用于量药的小杯子。我们都会让她自由发挥,自己玩去。比如,有时她就喜欢用那个小量杯喝开水,闹着玩。我们还教她看懂量杯上的刻度,她自己就把水倒来倒去,玩得开心。

2、注射器喂药法

注意安全,从口腔一侧缓慢滴入

讲述者:丁小姐(孩子9个月)

我家孩子比较小,讲道理讲不通,硬是撬开嘴巴又太暴力。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使用注射器或者滴管。这样的喂药方法相对来说,也容易小宝宝容易吞咽,但要注意安全。

我到药房去买了小的塑料的喂药注射器或者滴管,一个大人稍微倾斜地抱着孩子。这时,孩子肯定会大哭,千万不能急于一下子把注射器或滴管内的药水全部射进喉咙,这样容易使得药水喷入气管,造成窒息。而是要趁着孩子张大嘴巴的时候,先把滴管或注射器放在孩子的口腔一侧,然后缓慢地将药水滴到或注射到孩子的口腔边上,让药慢慢地流进去。

补充:由于年龄不同,所以给宝宝喂药时家长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①新生儿

先将药片碾成粉末状,放入小勺内,用温水溶化后倒入奶瓶,然后让宝宝自己吸吮。由于新生儿的味觉不是十分敏感,因此一般即可顺利将药喂进去。也可将温水溶化的药液放入小勺内喂服。

②婴幼儿

将药片碾成粉末状,放入小勺内,加少许温开水溶化(这个过程要避开宝宝的视线,以免引起紧张甚至抵触情绪)。将宝宝抱坐于大人腿上,将小勺从口角送入口内,将药液倒入舌下,勺子不要拿出来。轻压舌尖使宝宝做吞咽动作,等宝宝咽下药后再取出小勺,然后要喂几口白开水以冲淡宝宝口腔中的药味。对于不合作甚至哭闹的宝宝,可抱起来并固定住手和脚,妈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宝宝的脸颊,将小勺由口角喂进去,等吞下药液后再放开。

③稍大的宝宝

由于宝宝已经能听懂妈妈的话,所以妈妈可向他们说明吃药才能赶跑疾病,鼓励宝宝自己吃药。一般不用将药片溶化,可直接将药片放在宝宝舌头的后部,然后让宝宝饮一口水咽下,只要第一次能顺利服下,以后再吃药就容易了。对于很难合作的宝宝,家长可参照婴幼儿的喂药方法。

THE END
1.给宝宝喂药的方法和技巧专家文章给宝宝喂药的方法和技巧 给宝宝喂药时家长要多摸索、观察,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喂药方法,可以采取捏嘴巴或借用辅助工具等方式。 一般宝宝口服的儿童药都是水果味道的,不会特别苦,婴儿喂药时可以在宝宝吃哺乳时顺着嘴角为喂进嘴里,或用手轻轻捏嘴巴,把药挤进嘴里。https://m.bohe.cn/article/mip/ibfiudfgkxvaxb0.html
2.宝宝喂药妙招如何宝宝在小的时候吃药是轻松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长大后为哪方面会比较敏感,逐渐的对药物是抗拒的,给宝宝喂药确实会非常困难,一不小心还容易打翻,所以大家在平时要注意,学会喂药的小妙招,就能轻松的喂药。 给宝宝喂药是要做好准备的,共分为以下几步: 一、喂药前的准备 给孩子喂药前要准备好药品。宝贝...https://c.pstatp.com/scene/medical/medical_article/cndzys_zt_article_460074
1.有谁知道小孩喂药器的详细使用方法图解?试管百科有谁知道小孩喂药器的详细使用方法图解? 小孩是一种帮助家长给小孩服用药物的工具,它可以确保正确剂量的药物被准确地送入孩子口中。使用小孩喂药器可以避免孩子吞咽困难或拒绝服用药物的情况发生。 如何正确使用小孩喂药器 将正确剂量的药液倒入小孩喂药器中。请务必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上指示的剂量进行操作,切勿超过或...https://www.jiudunet.com/sg/show-1447759
2.小孩不吃药有什么好方法喂药39降网小孩不吃药有什么好方法喂药 核心提示:小孩不吃药时,可以尝试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或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药物,以及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如果小孩拒绝服药,建议就医咨询医生以寻求合适的给药方式。 小孩不吃药时,可以尝试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或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药物,以及...http://baby.39.net/a/231113/d7j7lb7.html
3.对于家长常犯的十大喂药误区,药学专家给出这些指导方法儿童安全用药已成为社会问题,药片虽小,事关民生,儿童用药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更安全有效呢?安安网邀请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张鑫为我们讲讲儿童安全用药相关知识。 专家照片 常见喂药十大误区 安安网:央视网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给小孩喂药最易犯什么错误?需注意哪些问题?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9/18/c5758310.html
4.两岁小孩喂药喂不进去有什么好办法让两岁小孩吃药变得容易些的方法具体如下: 1. 选择儿童剂型的药物:当宝宝生病时,尽量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这种药物通常口感好一些,宝宝会更愿意服用。 2. 给宝宝讲道理:不要强行喂药,而是试着给宝宝解释为什么需要吃药,并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励他们吃药。 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6cb95113cd1d291ac22f85b8e79f75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