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什么是血常规(血象)检查?血常规是检查血液细胞的一种化验,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它们的中文名称和英文缩写如下:中文名称英文缩写现用单位过去用单位举例及注释红细胞计数RBC1012/L/ul或mm33.5X1012/L=350万/ul血红蛋白(血色素)HGB或Hbg/Lg/dL120g/L=12g/dL白细胞计数WBC109/L/ul或mm34.0X109/L=4000/ul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嗜碱粒细胞BAS%杆状核粒细胞S%S成熟后就变成NEU血小板计数PLT109/L/ul或mm360X1
2、09/L=6万/ul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X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2.0X109/L,NEU25%,S5%。中性粒细胞(NEU)=2.0X30%
3、=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接下来有更全面的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临床意义增多:(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2.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
4、功能亢进等。3.血沉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临床意义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4.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月2岁(11.012.0)109/L,414岁约8.0109/L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5.白细胞分类(DC)
5、正常值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儿童0.300.65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B):00.01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儿童0.30.56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儿童0.020.08临床意义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粒细胞(B):(1)增多:常
6、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L):(1)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2)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单核细胞(M):(1)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50300)106/L详细解读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8095fl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常见
7、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pg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百分比)0.320.36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正常值(百分比)0.1090.157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表1)表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MCVRDW正常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铁幼粒细胞贫血单纯小细胞贫
8、血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正常值6.310.1f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6.网织红细胞成人绝对数(2484)109/L,百分数0.0050.015新生儿绝对数(144336)109/L,百分数0.020.06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障碍性贫血、大出血;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进一步分析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
9、比)约0.0001,绝对数300/109红细胞临床意义明显增多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2.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百分比)幼稚中性杆状粒细胞0.010.05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0.500.70临床意义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6%,为轻度左移;10%,为中度左移;25%,为重度左移。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