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诊断一般不困难。有放疗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即可明确诊断。放射性肠炎的晚期表现和癌肿的复发与转移需做X线钡剂检查、肠系膜血管造影、内镜检查、活组织检查以资鉴别。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征(Wh
1.直肠指诊放射性肠炎的早期或损伤较轻者指诊可无特殊发现。也可只有肛门括约肌痉挛和触痛。有的直肠前壁可有水肿、增厚、变硬、指套染血。有时可触及溃疡、狭窄或瘘道,有3%严重直肠损害者形成直肠阴道瘘。同时做阴道检查可助于诊断。2.内镜检查在开始的数周内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
1.腹泻前有某些抗生素使用史。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严重时有便血、中毒性肠麻痹、肠穿孔、中毒性休克。3.粪便细菌学分离,鉴定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4.粪便过滤液或分离菌株培养的过滤液有毒素,在组织培养中具有细胞病理效应,且能被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或污
1、致病菌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杆菌)有关,B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在本病发病率颇高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地区,研究发现,当地居民肠腔内蛋白酶浓度低下,这和低蛋白饮食以及当地作为主食的甘薯中所含的耐热性胰蛋白酶
1.过敏因素:过敏性病变,受个体差异影响。主要是肠道性过敏,也时有累及皮肤。过敏性反应,是受致敏物质刺激,自身免疫引起反应,释放出自卫物质而激发大量免疫细胞凝聚、均结集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从而引起粘膜表面水肿充血及渗液等炎症发生。过敏性反应是随着人类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个体的差异,是消化过敏的主
1、遗传:本病的血缘家庭发病率较高,据欧美文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直系血缘亲属中,约15-30%的人发病。此外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单合子比双合子更容易发病,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2、感染: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一些结肠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认为感染是本病
1.饮食疗法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但应根据个体进行合理调整。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喂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2.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轻中度脱
小儿肠炎的预防保健: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2.注意乳品的保存以及奶具、食具的定期消毒。3.避免吃生冷不洁东西。4.隔离患儿及小心处理其排泄物。5.对小儿进行个人卫生教育,指导其勤洗手,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大多数肠炎是感染病毒或细菌所引起,其中以病毒最为多见,如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柯萨奇病毒、星状病毒等。常见细菌有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原虫及真菌亦可导致肠炎。
本病应与溃疡性肠炎和球虫病相区别。溃疡性肠炎的特征前已述及,大肠杆菌与魏氏梭菌在培养特性上是有区别的。球虫病与魏氏梭菌病可以并发,可通过细菌培养与球虫检查来加以区分。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6-2
得了慢性结肠炎,要注意受凉,还要控制情绪,不能吃产气和刺激性食品,多吃清淡和有营养、好消化的食物。什么是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病程长,慢性结肠炎包含了多种结肠的炎症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
产气杆菌肠炎,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本菌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及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是近年来我国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肠炎,临床上可分为食物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原则上应尽早控制疾病的症状,促进缓解,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和掌握手术治疗的时机。1、一般疗法注意休息,防止过劳。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低脂、低渣食物。重症患者或伴有巨结肠、肠瘘等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2、药物治疗(1)氨基水
确定是肠炎不是细小肠炎[病因]第一,采食了腐败或污染的食物,或误食了毒饵、刺激性药物、异物等。第二,继发于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诊断要点]腹泻是肠炎的主要症状,病初即可见到。粪便呈液体样,具有恶臭,后期则常混有粘液、血液和泡沫等。腹部听诊,可听到肠蠕动音增强,或听到雷鸣音,腹部紧张,
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发病机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肠粘膜,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肠毒素,和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在该酶的催化下,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
(一)本病在发展中国家多见于婴幼儿,而发达国家则以青年为主,且常有不洁食物史、喝生水及旅游史,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腹痛、腹泻、发热多为38℃左右,或无热;腹痛为脐周及全腹痉挛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一般不多,且可间歇性血便。确诊有赖实验室检查。(二)实验室检查1.大便常规外观为粘
胃肠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对于健康成人,胃肠炎通常只会引起不适感及生活上的不便,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在病重、虚弱、年幼或年老的患者中却可以导致威胁生命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1、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早产儿胃酸分泌少,胃肠动力差,蛋白酶活性低,消化道黏膜通透性高,消化吸收和局部免疫反应低下,因此,在感染、肠壁缺血缺氧、不适当的肠道喂养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易以致肠道损伤引发NEC。2、感染:败血症或肠道感染时,细菌及其毒素可直接损伤黏膜或间接通过增加炎症介质
食物中毒型肠炎:本型产气荚膜杆菌是梭状芽胞杆菌属的种,革兰阳性,可形成芽胞。根据所产生的可溶性抗原可分为A、B、D、E等5型。食物中毒型肠炎大都由A型引起。本菌能产生各种外毒素,其中×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可水解卵磷脂,并有溶血作用。引起食物中毒型肠炎的肠毒素仅在形成芽胞时产生,本菌在自然界分
(1)预后:慢性肠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如长期反复腹泻,致脾胃气虚,病久及肾,病情加剧。若肾虚进一步发展,既不能温运脾阳,又不能固摄于下,而致泄泻无度,则病情趋亡阴亡阳之证,预后多不良。(2)预防: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和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着。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至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
弯曲菌性肠炎是由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泻和腹痛,有时发热,偶有呕吐和脱水。空肠弯曲菌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现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enteritis,PME)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因在小肠或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假膜而得名,本病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称之为手术后肠炎、抗生素性肠炎。多发生在50~6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一般发生于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
1.病史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多有胃肠手术或其他严重疾病史,并在近期内用过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症状的发生多见于抗生素治疗4~10天内或在停用抗生素后1~2周内。有腹泻、腹痛、部分患者可排出斑块状伪膜,也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2.体征可出现脉搏增
本病发病急骤,一般发生在腹部大手术后并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现在开始用药后数小时至两天之内。最晚可于停药后3周内发病。一般在用药4~6天出现。发病时突感发烧不适、腹痛,有时腹痛很剧烈,似急腹症,恶心、腹胀、腹泻。腹泻可分两型:一为大量绿色水样便,可类似霍乱。每天在便量4000~5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