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在杭州、合肥等地暗访发现,在利益驱使之下,许多地方存在违法代替体检的黑色产业链条。一些人员违规在网络平台发布“代检”推广信息,代检一次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宣称业务涵盖普通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事业单位公务员体检等。
体检代检“生意”为何长期存在
体检代检不是什么秘密,但多年来经过一次又一次曝光,代检“生意”依然“不为所动”。体检代检无疑是违规行为。入职体检可以保障员工身体状况适合从事该项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体检代检打破了这道公共卫生屏障,使得健康证明不了健康,对公众生命健康的潜在危害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请人代检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无奈”,其中又以乙肝病毒感染者居多。早在2010年,我国就印发通知,明确指出“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不会导致乙肝病毒传播”,强调用人单位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医疗机构也不得在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可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求职者“被自愿”提交检测报告、因为携带病毒被用人单位拒于门外。一些感染者铤而走险,通过请人代检来规避这种歧视。【详细】
在有些体检中心,医护人员只询问姓名、性别、年龄,体检单上虽有照片栏,但并不要求必须贴照片,工作人员也往往不会认真核实体检者的身份。再有,有关部门对代检现象缺乏有效治理。一些代检中介、代检人员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代检”推广信息,如此明目张胆不难被发现。此前,媒体多次报道过这一现象,但鲜见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更鲜见代检中介、代检人员受到相应的惩罚。违法成本如此低,“做大做强”也并不稀奇。【详细】
不能放任体检代检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打掉体检代检也要破除就业歧视
在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的入职体检中,最大的“拦路虎”是乙肝病毒。这不仅是代检出现的源头,甚至被一些代检机构打着“反乙肝歧视”的口号招揽生意。相比之下,餐饮机构等服务性企业,本该对入职体检的内容和程序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因为其从业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服务对象乃至公共安全。可实际情况却是,不该检查的项目,往往是检查最严格的;最应该严格检查的项目和单位,往往是最疏于防范的。作为一种专项体检,入职体检的意义在于确定入职者的身体状况符合工作需要。其中关键在于,符合工作需要的体检项目都应该坚持,与工作无关的体检项目都应该剔除。打击代检,首先就应该彻底铲除乙肝歧视的土壤,让入职体检回归专项体检本意。在此基础上,入职体检项目“应检必检”不仅应成为用人铁律,而且应成为法律红线。【详细】
微言大义:
@大地湾浪人:不报道不整改,一报道就整改,态度很好……
@nmdssby:去闲鱼上一抓一大把,多得很。
@@超薄手术刀k: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体检的项目,为啥企业一定要体检呢?这个怎么不查一下?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体检代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代检信息公开发布,中介机构专门运作,专业“枪手”负责代检……经过多年来的野蛮生长,体检代检俨然已成为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在挑战着法律尊严的同时,也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代检乱象,既要补上体检监管漏洞,更要铲除就业歧视土壤。体检代检绝不是“乙肝歧视”问题的解决答案。对现代社会来说,乙肝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程序不正义的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