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冰,27岁,打算怀孕。可是在正常月经过后的一个星期,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她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异常的阴道流血,会导致不孕的发生。
什么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是指女性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阴道出现点滴或少量出血,是月经中期出血的最常见类型,属于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就28天的月经周期而言,排卵期出血通常发生在月经的第14~第16天,随个体月经周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许多动物来说,排卵期出血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排卵的标志。但是对人而言,一般生理情况下不会出现排卵期出血,但排卵期出血并非罕见,很多女性朋友都可能遇到。如果只是偶尔出现排卵期出血,不必太在意,更不必忧心焦虑。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应该到医院就诊。
排卵期出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1、子宫出血
2、腹痛
腹痛可轻可重,表现为周期性月经中期下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有的还可向腿部放射,即所谓的排卵痛,一般持续几个小时。如果出血同时合并排卵痛,应考虑排卵期出血。
3、不孕
不孕是因排卵期出血而中止性生活,错过受孕时机所致。
排卵期出血的原因
关于排卵期出血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雌激素下降
在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由卵泡生长发育、排卵以及黄体的形成、退化所控制。随着卵泡的生长,卵泡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加,在排卵前形成一个高峰。当成熟卵泡破裂即排卵之后,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引起子宫内膜表层局部溃破、脱落,发生突破性少量出血。之后,随着黄体的形成,分泌足量的雌、孕激素,溃破的子宫内膜表层得以迅速修复而停止出血。
2、排卵前成熟卵泡分泌较多雌激素
个别学者认为,排卵期出血是由于排卵前成熟卵泡分泌了较多的雌激素,导致子宫内膜高度充血,部分红细胞外漏而出血。
怎样诊断排卵期出血
出现经间期出血,首先需要到医院就诊,进行妇科检查和B超观察,以排除各种引起阴道出血的器质性疾病,如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后,再考虑排卵期出血。
1、根据月经周期判断
根据出血发生在月经的中期,伴有轻微的下腹部疼痛,不难做出排卵期出血的诊断。对于月经规律的女性来说,容易识别排卵期出血;如果月经不规律,就很难区分是排卵期出血还是月经。由于排卵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因此,对于月经不规律的女性来说,如果出血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也应考虑排卵期出血。
2、测量基础体温
如果是双相体温,出血发生在体温由低向高转化期间,也就是说在排卵期,也应考虑是排卵期出血。
3、请医生帮忙
请医生监测卵泡发育以及检测血液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出血是否发生在排卵期。
排卵期出血如何治疗
倘若排卵期出血频繁出现,且出血量多,给生活带来不便,影响到性生活与受孕,则需要治疗。如果没有明确的原因,可在排卵前3天开始服用低剂量的天然雌激素,如补佳乐,直到超过通常的出血期。对于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去除病因,如切除宫颈和子宫内膜息肉等。针对卵泡发育不良、黄体功能不足,可行促排卵治疗,促进卵泡的发育。
女性须认识到排卵期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发生时不要过度紧张,应保持情绪稳定。在平素生活中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排卵期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