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记者也调查发现,无论高考升学、毕业入职,还是单位一年一度的体检,很多时候都有胸透的身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而在检查中,胸片的名字很传神地解释了自己的“一次成像”,可以理解为咔嚓一下的功夫,人暴露在X射线中也不过就零点几秒。
可是胸透呢?就好比在拍“微电影”,利用X射线在荧屏上形成体内组织影像,放射科的医生们就能实时观察。观察当然就耗时了,需要十几二十秒。
所以,在《职业健康检查中摄胸片取代胸透的探讨》等业内研究上都提到,在病变检出率上,胸片比胸透更胜一筹。
当然,因为能看动态情况、方位更全面的原因,对一些需要动态地判断病灶的检查,胸透比胸片的效果好。
FDA也认为X光拍片有风险,只是辐射量要比透视、CT等小很多。
其它资料也都普遍认为胸透比胸片风险要大。
问题就来了,到底一个正常人做一次胸透会接受到多少辐射量呢?在形容辐射计量时,人们一般会用希弗(Sv)这个单位,当然,这个单位很大,用毫希弗(mSv)或者微希弗(μSv)就可以了。
从国际上看:
从国内看:
中国的研究者很多用“平均有效剂量当量”来表述胸透的辐射问题,这个词语和有效剂量不同,前者是组织或器官接受的平均吸收剂量乘以辐射权重因子后得到的乘积。后者是为了计算辐射给受到照射的有关器官和组织带来的总的危险引入的概念。两者想要换算比较困难。
在1995年发表的《X线胸透受检者的体表照射量分布及评价》一文中,对90人次的X胸透发现,平均有效剂量当量是0.22mSv。而2010年,《职业健康检查中摄胸片取代胸透的探讨》则发现,病人病人接受一次胸部透视和摄胸片检查所受的X射线有效剂量当量分别为0.179mSv、0.015mSv。可见一次胸透所受的X射线有效剂量当量相当于11.92次胸片。而可以拿国家标准来衡量0.179mSv到底有多少。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普通公众接受的除了天然辐射和医疗辐射外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超过1mSv。
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都认为一次接受100mSv以下的辐射是安全的。不过别忘了累积这一说。2005年,美国科学院(NAS)发布了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如果100个人累积受到100mSv的电离辐射,那么,有1人将会得实体瘤或白血病。但这个说法还存在一些争议。
随着医学进步,许多大医院也都淘汰了胸透,现在的数字应该比这低。但是根据调查,胸透普遍存在于一些升学体检(如高考)、入职体检和单位体检中。尤其对单位的年度体检来说,胸透便宜,价格大致在10块钱以内,而胸片则要好几十。所以很多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也都选择胸透了。
在实际中,更有大学生为了找工作而被迫参加很多次体检的,结果连着胸透三、四次。
还有一种观点是,胸透性价比高,适合穷人体检,其实也并不如此。《X射线胸部透视在健康检查中的必要性分析》一文统计了华东某地接受检查的107961名受检者的数据,然后发现18~35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57.7%。胸透阳性率为0.009‰,表明这类人群处于疾病低发阶段。36以上年龄组的胸透阳性率为0.028‰。所以让胸透阳性发生率连万分之一都不到的年轻人做这项检查,才是最大的“性价比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