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胸部CT或X线检查,很多人就会想到辐射!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医生检查时发现了可疑的情况,一建议做个胸部CT,就有人会不解地问:“我又不咳嗽、不胸痛的,做CT干啥,还有辐射呢?”
这还真不是医生没事找事,肺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初诊时75%的患者已发展为晚期肺癌,早期肺癌只有在胸部CT扫描或高危人群筛查时才会被发现。
至于那些怕辐射的朋友大可放心,其实人体一年接受正常自然环境下的辐射剂量为3~4mSv;一次胸片辐射剂量为0.2~1.2mSv,一次胸部普通螺旋CT辐射剂量为3~5mSv,相当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下1年。
当然,也不是谁都有必要做CT查肺癌,除了医生要求的情况,下面这些人群建议做肺癌筛查: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推荐在≥45岁人群,含有下列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累计吸烟指数≥20包年;
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
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如长期接触氡、砷、铍、铬、镉及其化合物、石棉、二氧化硅和煤烟;既往罹患恶性肿瘤者;
一二级亲属肺癌家族史。
结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肺癌,多个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低剂量CT平扫为首选。平时体检、诊疗检查时,偶尔做一次CT,并不会损伤身体。备孕、已孕、哺乳期女性受检者,应在检查前告知医生,孕期女性应避免做CT检查。
肺结节等于肺癌?
随着现在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广大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常规体检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有“肺结节”。很多检出肺结节的朋友会着急不已:“医生,这个是癌吗?要做手术切掉吗”
专科医生会告诉你,其实很多肺结节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是肺部陈旧性改变的烙印。首次做胸部CT检查看到“肺结节”,先不用过于紧张担心,有95%以上的肺部结节是良性,不一定需要临床干预,更不需要马上手术切除。
医生是怎么判断结节是否有癌变可能的呢?
肺结节,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直径≤3厘米的肺部阴影。根据结节的密度,肺结节可分为3类:
纯磨玻璃结节(PGGN)、实性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PSN)。
其中磨玻璃结节,在片子上看好比磨砂玻璃一样,边界较清楚,多属良性。但磨玻璃结节一旦恶变,易形成肺腺癌,且高发于女性。而混杂性结节的实性成分比纯磨玻璃结节要多,这种虚虚实实的结节最危险,恶性率在60%以上。
从恶变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也是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磨玻璃结节,尤其对于年龄越高、结节直径越大、个体存在高危风险因素越多的患者,恶变概率也相对较高。
肺癌有传染性、会遗传?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肺癌有“夫妻癌”“父子癌”“兄弟癌”这种家庭成员聚集的情况,难道像肺癌也会传染么?
这种说法当然不正确,传染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种缺一不可。而癌症的出现,则是受致癌因素的影响、遗传基因等多个原因,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发生了异变。
虽说肺癌本身不会传染,但临床上却出现了家族聚集、夫妻共同患癌等多个案例。特别是父母等直系亲属中有肺癌患者,那其亲属患肺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主要和遗传基因、共同生活环境(如常有人在室内吸烟)、饮食习惯等方面有关,但这并不是传染造成的。
总结一下,癌症是不具备传染性的,癌症病人更不是传染源。肺癌不会像某些单基因遗传病那样,直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但部分肺癌的发生存在肺癌“易感基因”,在其他危险因素叠加下,会比常人更容易患病。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确诊肺癌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预防肺癌做好以下7点?
肺癌的风险因素不少,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注意,下面就列出几点:
1、必须戒烟。预防肺癌关键是远离烟草,包括远离二手烟,而戒烟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2、职业防护。有致癌物质职业暴露史的人群应做好劳动防护措施;
3、远离污染。尽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保持通风,不过度装修,不用明火燃煤取暖,烹调时控制油温以减少油烟的产生。大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戴防护口罩;
4、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日常膳食中,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尽量不吃烟熏、烧烤、霉变食物;
5、经常运动。坚持定期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6、治疗慢病。及时规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
7、定期体检。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结节的随访建议在同一就诊医院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