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运动测评更加安全、有效、准确,应根据测评内容,结合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专业团队,并在测评前充分评估筛査中的风险,以排除运动测试与后续运动干预的禁忌证人群,作为受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运动指导与监测的指标之一。团队组织架构:应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内科医师、外科医师(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等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等专科人员组建测评团队,负责检前风险评估、运动系统体格检査、身体姿态评估、运动素质评估、心肺耐力评估和运动方案制定等。
二、运动功能测评流程
具体内容包括检前风险评估、运动系统体格检査、身体姿态评估、运动素质评估及心肺耐力评估、出具运动方案(图1)。
三、运动功能测评的环境设备要求、内容与方法
(一)运动功能测评检前风险评估
1.环境、设备要求:
独立房间;诊查床。
2.检查内容:
(二)运动系统体格检査
(1)询问运动系统伤病史;(2)肩关节运动系统查体;(3)肘关节运动系统査体;(4)腕关节运动系统查体;(5)韻关节运动系统查体;(6)膝关节运动系统査体;(7)踝关节运动系统查体;(8)颈椎运动系统查体;(9)胸腰椎及髄尾部运动系统查体。对运动系统的状态和功能进行系统评估,发现已经存在的伤病或潜在风险,避免在后续进行的运动测评项目及运动锻炼中岀现或加重损伤。
(三)身体姿态评估
独立房间,如受检者穿着衣物过于宽松不易确定身体骨性标志时,可供受检者穿紧身内衣测评,并确保受检者在完成动作时不被干扰。测评房间墙壁要求为纯色。如条件允许,可在墙面设置垂线及水平线作为标记,便于测评人员参照观察。如有留存影像资料的需要,可采用相应设备拍摄照片。
2.检査内容:
(1)静态评估:包括自然站立、站立位体前屈、站立位脊柱后伸、站立位体侧屈、站立转体姿态评估;(2)动态评估:包括双臂上举蹲起、双手叉腰单腿提膝站立、坐位双腿提膝姿态评估。通过评估基本姿态及完成功能性身体活动基本动作时表现出的动作模式,发现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中的潜在风险,与其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干预方案,降低急慢性运动损伤风险。
(四)运动素质评估
1.环境要求:
独立房间。
2.检查内容及设备:
(1)身高体重:身高计、体重秤;(2)人体成分分析:体成分分析仪,需至少可提供体脂肪(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和躯干部位具有单独数值)、体脂百分比、肌肉含量、节段肌肉量(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和躯干部位具有单独数值)、内脏脂肪面积等身体成分结果;(3)反应时:反应时测试仪;(4)握力:握力计或握力测试仪;(5)背力:背力测试仪;(6)闭目单腿站立:闭目单脚站立测试仪,或秒表;(7)纵跳:纵跳测试仪;(8)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或垫子及秒表;(9)1min仰卧半起坐(女性):仰卧起坐测试仪,或垫子及秒表进行人工计数;(10)1min俯卧撑(男性):俯卧撑测试仪,或垫子及秒表进行人工计数。
(五)心肺耐力评估
1.6min步行试验:
2.运动试验:
(1)设备要求:跑步机或功率车等运动刺激器、心电图运动试验测试系统,以及抢救药品及除颤仪等急救设备。(2)检査内容: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目前多采用平板运动试验,Bruee方案最为常用,运动试验观察指标有:最大运动量、从静息到最大运动量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心率和血压变化、运动中是否出现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异常(ST段变化或心律失常)、运动终止的原因等。让受检者在活动平板上走动,根据所选择的运动方案自动分级递增速度与坡度以调节负荷量,直到达到目标心率,次极量负荷水平=(220-年龄)x0.85。分析运动前、中、后的心电图变化,运动前描记卧位、立位心电图并测量血压作为对照,运动终止后一般观察6min。运动试验通过改变运动时的速度和坡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并对受检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和心功能评定,有重要临床价值。
3.心肺运动试验:
四、运动功能测评的质量控制
(一)检前
1.专业人员培训:
组建测评团队,进行系统培训,并做好各种流程演练和设备维护等准备工作。
2.检前准备:
(二)检中
(三)检后
1.留观:
直至受检者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以便发现测评后出现的运动不良情况。
2.转归:
根据结果岀具运动建议或就诊指导,并做报告解读。
3.随访管理:
需定期进行随访及复测,检验干预效果,并作为调整干预方案的依据。
4.风险防控:
五、运动方案的制定
运动方案需依据功能测评的客观结果,制定适合受检者健康水平、身体形态、基本运动素质、心肺耐力、运动习惯与偏好以及预期运动目标等因素的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提高受检者身体活动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一)运动方案的制定原则
1.结合运动系统体格检查结果:
若存在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及阳性体征,以及存在关节及脊柱的活动度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则根据检查结果在运动方案制定中规避相应风险,避免发生或加重已有的运动系统损伤,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应功能练习,通过提高功能减轻症状或降低损伤发生的。
2.结合心肺耐力评估结果:
为保证安全性和精准程度,运动方案应使用实际测定的峰值心率(peakheartrate,HRpeak)和VO2peak来确定有氧与无氧区间,运动强度通过VO2peak、HRpeak及心率储备(heartratereserve,HRR)的百分比,主观疲劳感觉和训练区间来确定(表1)。
3.结合身体姿态评估结果:
4.结合运动素质评估结果:
5.结合受检者原有习惯或运动偏好:
提高可实现性及可持续性,方便受检者完成运动锻炼,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益处。
(二)运动方案的内容构成
1.运动频率和强度:
进行≧N5次/周的中等强度或≧N3次/周的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或3~5次/周的中等和较大强度相结合的运动。力量练习2~3次/周间隔进行,集中练习后充分休息,有利于疲劳消退及肌肉含量与力量的增长。
3.运动类型或方式:
4.运动总量和进度:
六、运动功能测评后的随访与监测
1.随访计划:
2.复测内容:
复测应进行包括基础健康状况、人体成分、身体姿态、运动素质和心肺耐力等项目,或根据受检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当增减测评项目制定个性化复测方案。
3.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但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专业性的运动健康管理尚属新兴行业。运动功能测评后给予科学个体化的运动指导,结合适当线上线下指导,应用云平台并配合可穿戴设备等收集必要信息进行运动健康管理,形成疾病以前进行安全有效且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可有效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实施运动功能测评后的运动健康管理,可更好地为健康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运动指导与监测,是变被动疾病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的重要途径,此外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素养,树立健康管理的理念和行为,使受检者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