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8.6岁。为了更科学地评估一个人的长寿潜力,专家总结了几个年龄段的长寿“硬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关乎生理健康,也涉及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
机体摄取氧气的能力可反映心肺功能的强弱,平衡力可了解神经与肌肉的合拍度,肌肉耐力则是一个人抵抗疲劳的关键……专家表示,这些硬指标堪称一个人的“长寿素质”。
20岁:短跑试心肺
在3—5分钟内,男性如能完成1000米跑、女性完成800米跑,代表即使在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中,心、肺的摄氧能力仍可满足机体需求;在1分钟内,男性至少完成41次仰卧起坐,女性完成33次,表明腰腹肌肉力量和持续工作能力强,可降低各种损伤的出现。
专家建议,20岁人群应每周至少进行3次3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30分钟力量训练,可进行适量负重,比如2公斤哑铃,在增强心肺的基础上提升肌肉力量。
30岁:平板支撑测肌骨
30岁身体机能开始逐渐下降,新陈代谢变慢、肌肉流失、骨骼变“脆”等,但速度较缓慢,比如基础代谢率每年下降约0.5%、肌肉每年下降1%—2%、骨量以每年0.5%—1%的速度流失。如果一次性能坚持45秒平板支撑,或在9分钟内跑完1600米,表明“身体还不错”。
专家建议,可采取高强度间歇的形式进行简单运动,比如快走、爬楼梯、跳绳3分钟,将心率提升至较高水平后,休息1分钟,待心率降低后,再运动3分钟。
40岁:眼手试验看反应
40—50岁,机体常会迎来第一次断崖式衰老,不仅肌肉、骨量流失加速,神经细胞数量也开始以1万/天的速度递减,平均每10年大脑容量减少5%。
一个人拿着尺子(零刻度朝下),垂直于地面后突然松手,被测者去抓尺子,如果抓住的刻度在5厘米左右,说明反应较快;超过20厘米则反应比较迟钝。
专家建议,使用非惯用手、每天脑中预演一整天的行程、学习新知识、处理复杂任务带来的挑战,有助大脑进行自我完善。
50岁:手捏小球估衰老
50—60岁,女性雌激素急速下降,男性睾酮水平较峰值下降20%—30%,造成代谢水平下降、肌肉量减少,尤其是握力。手握一个有弹力的小球,手指发力把球捏到严重变形,待小球还原后算1次,左右手均能连续进行20次算合格。
60岁:坐下起立练平衡
60岁后,每10年平衡能力会下降16%甚至更多,未来跌倒风险会大大增加。下肢力量是预测摔倒的指数,也是衡量平衡力的指标,可通过“30秒坐起试验”自测。
坐在高度40厘米左右、稳定的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双手交叉于胸前;起身至完全站立,然后恢复到完全坐姿状态算一次,记录30秒内的完成次数。如能做到15次以上,代表下肢力量良好。
专家建议,60岁以上人群需“浅蹲”,比如适量进行上下楼梯、在椅子上站起坐下等日常动作。
70岁:干扰试验评认知
专家建议,老年人可通过简单的娱乐项目训练认知,比如数独、填字游戏、下象棋等;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提高大脑供氧、维持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