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堂发黑、脸色蜡黄的人,身体肯定是出了问题;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的人,则一定是比较健康的。生活中,很多人会通过类似的经验来大致判断健康状况。其实,我们还能从脸上不同部位的颜色,看出五脏的是否健康。
脸色变了可能有病
“中国人的脸色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红黄隐隐’。”为什么这么说呢?专家解释,因为我们在两侧颧骨处的红色比较明显,其他部位则是黄色。这两种颜色隐约交替,没有明显的界限。当你的面色发生哪些变化,就说明可能有病呢?他指出:
第一是面色变得太深或太浅;
第二是红黄隐隐中,突然红色消失,全部变成了黄色,或者黄色消失,都变成了红色;
第三是脸上突然出现了原本没有的颜色;
第四是面色违背了季节规律,正常应是春季略青、夏季略红、秋季略黄、冬季略灰;
第五是颜色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部位,比如应在两侧颧骨部位的红色转移到了其他部位。
脸上出现这3种颜色,你可能病的不轻
有3种颜色,如果突然出现在脸上,是最明显的疾病标志。王鸿谟说,它们分别是白色、青色和黑色。
1、白色多与肺病、虚证有关
脸色过白的人,往往都患有贫血。不仅如此,还会感觉没力气、爱出汗,这是血虚和气虚的表现。
2、青色多与肝病、气滞血淤有关
通常形容一个生气的人,会用到“青筋爆出”、“脸都绿了”这类词。中医认为,肝能反映人的情绪,所以面色偏青的人一般性格暴躁,要谨防肝病。而满面青紫,往往是由血淤、组织缺氧引起的,严重者会发生剧痛或猝死。
3、黑色多与肾病有关
青色和黑色都是最为严重的病色,提示有重大疾病。当脸上出现两者结合的青黑色时,就意味着有严重的血淤。而整个面色发灰、发黑的时候,可能是慢性肾病的表现,主要特征是腰膝酸软、排尿失常、性功能减退。
一旦出现白眼仁发黄,必须及时就诊,否则可能危及生命。红色多与心病有关。一般人提到满面红光,总觉得很健康,其实,脸发红的人要提防心脏病,还有一些感染引起的热证,如伤寒、肺结核等。
五脏的疾病全写在脸上
在王鸿谟教授看来,色诊是一门既深奥又不那么太难的学问。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自诊,从脸上不同部位的颜色,初步判断自己的五脏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1、肺脏病色看两眉间
这个区域叫印堂,最好是白里透红,最忌讳发黑,代表有不可治愈的重大疾病。如果特别红也不好,说明有肺热;发白是血虚或气虚;发青是血瘀。
2、心脏病色看两眼间
过度的红就是心火太盛,会引起心烦、失眠,甚至神经失常。如果两眼间出现了青紫的颜色,就表示有血淤,可能是由冠心病所导致的。
3、肝脏病色看鼻梁
鼻梁骨最高的点如果发红,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现为易怒、眼睛发红、月经增多等;出现青黑色,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
4、胆色、胰色看鼻梁两旁
肝色的右边是胆色,这里淡白无华,会气短乏力,容易惊恐;发红通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颜色晦暗,或呈灰褐色,可能是有蛔虫。肝色左边是胰色,这里气色苍白,是胰腺虚寒,女性易出现腰腹酸沉;颜色青黄,是胰胃不和,多表现为厌食、反酸。
5、脾脏病色看鼻头
如果发红是脾胃有热证,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就饿,甚至会得糖尿病;发白就是气虚;发青是气滞血瘀,会肚子痛。
6、胃色看鼻翼
此处及两侧如果淡白无华,是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半会厌食、饭后腹胀。颜色淡红干燥是胃部津液不足,通常会口干唇裂、大便干燥;颜色过红是胃火亢盛,出现口臭和牙龈肿痛。
7、肾脏病色看两颊
这里不怕灰黑就怕娇艳。明亮、润泽、含蓄的淡灰色出现在肾色部,是健康的表现,反而是出现胭脂般娇艳的红色,说明已经病重。
8、子宫、前列腺色看人中
此处变白,是血虚、气虚;变黄是脾虚;变红是有热证,女性多有宫颈糜烂,男性则是前列腺炎;变青或黑是寒证,会有剧痛和癌症。
有人可能会觉得,脸色的变化那么微妙,自己怎么才能看出来呢?王鸿谟教大家,最关键是要学会对比。“看脸色”要争取在白天室内的间接日光下观察,还要对照自身的手背、颈部肤色,比这两处深或浅就表明面色有变化。
调理好气色,保养有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拥有像王教授一样的好气色,就要学会一些他保养五脏的秘诀。
1、腹式呼吸调肺色
可在早晚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呼吸锻炼,采用腹式呼吸: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活量。还可用大拇指按揉印堂,能调理肺气。当肺有症状时,按20分钟左右,一般就可以得到缓解。还可以服用川贝蒸梨,把梨核挖掉,中间放上川贝,蒸熟后连皮吃,能清肺热。
2、多按劳宫穴心色好
3、情绪宣泄护肝胆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所以护肝和护胆有共性,都要学会宣泄情绪,遇到委屈别憋着。按揉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趾之间)也可以起到制怒的作用。生气时,这个穴位会特别酸胀,经常按摩可以消除酸胀、疏泄肝气。
4、喝米粥、揉鼻头养脾胃
对于脾胃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多吃薏苡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能够起到滋养的作用。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揉鼻头,每次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5、早晚一个核桃可护肾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心脏病患者受外界刺激后发生猝死的几率非常高,了解和熟悉其危险信号,能够预防心脏猝死。
1、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疼痛可能通过神经传递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颈部、下巴、手臂会感觉到疼痛。
2、心脏病患者没有胃病却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可能是心血管出现异常,从而引发的肠胃不适。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而这会引起心绞痛。
3、在没有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诱因的情况下,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出现极度疲劳感,且有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等症状,表示心脏出现异常。
5、在心脏病发作前,身体上例如颈子、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
6、心脏虚弱而导致血液里氧过少,可能导致心脏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短促,常伴有头晕。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这一名称自日本渡边富雄1977年提出以来,在法医检验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SMDS在国外文献中报道较多,但国内报告的相对较少。具有下述特点:①死者生前身体健康,发育营养良好;②男女比例约为11:1;③多为青壮年(20~40岁);④死于夜间睡眠中,以凌晨2~4时为多见,偶见于午睡中猝死;⑤多为即时死,常在睡眠中突然发生呻吟、打鼾、惊叫、呼吸困难、四肢抽搐等症状,被同室者发现后经喊叫、甚至手推不能醒而迅即死亡;也有在次日清晨被发现已死于床上者;⑥经全面系统法医病理学检查及毒物化验等未见足以说明死因的病理变化。本病值得注意的诱因为睡前过于饱食、睡眠不足、过度吸烟、性交、精神紧张及身体过度疲劳等;但多数无明显诱因而发生猝死。
病理变化编辑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没有明确的致死性病变。尸检见呈一般猝死*征象,颈静脉怒张,瞳孔散大,指甲及口唇发绀,尸斑出现早而浓,尸僵出现迟而强。心脏略大,可见右心室扩张,肉柱扁平,腔内有多量暗红色呈流动性不凝固血液。心外膜及心内膜无异常变化。镜检见多数病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及心肌纤维空泡变性,心肌间质水肿。肺淤血、水肿,可有小灶性出血,但无炎症细胞反应。气管及支气管腔内有泡沫液体。肝、脾、肾等实质脏器淤血。胰被膜下及间质可有出血。有的可见胸腺淋巴组织增生,肾上腺皮质变薄,以束状带为著。脑充血、水肿,神经细胞缺血性变。脏器粘膜及浆膜面可见出血点。
猝死机制编辑
关于死因及死亡机制,国内外众说纷纭。下面介绍几个学说:
急性心脏性死亡
认为其直接死亡机制是突发的心功能不全。如Baron等发现部分SMDS病例有心脏传导系统异常;高津光洋、陈新山等在部分SMDS病例可见心肌纤维的肌红蛋白有灶性缺失,胡丙杰等发现部分SMDS案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阳性,认为是心肌急性缺血的表现。
原发性脑死亡
睡眠中做恶梦。大脑皮质活动包括情绪冲动通过皮质下部和植物神经,对心脏及呼吸功能都有影响,脑供血不足,甚至脑缺血缺氧,而导致脑抑制加深,由昏睡到昏迷不可逆转而发生睡眠中脑死亡。
内分泌因素
睡眠中猝死的病例男性占绝大多数,渡边称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女性几乎不发生,故不能不考虑内分泌因素在猝死中的作用。性激素对伴有病理改变的急性心脏病死者,其血液中胆固醇和亚油酸浓度的影响已得到证实。当注入女性激素时,血清胆固醇增加,亚油酸降低,相反,注入男性激素时,则胆固醇和亚油酸都增高。笹野伸昭(1978)认为,睡眠中猝死好发于男性,是因为雄性激素能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发育不全、皮质醇分泌不足之故。夜间皮质醇的分泌最低。
以上仅为学说。因此,SMDS在法医病理学中仍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猝死高发人群:以中青年为主,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
调查显示,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岁至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倍至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而且最近几年,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就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记者对市立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泉三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他接诊的年龄最小的病号只有27岁,30多岁的患者很常见。
猝死的发生不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猝死年龄还呈双峰形变化,25岁到30岁年龄段达到峰值,这与他们就业、事业起步、建立家庭,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熬夜、情绪容易激动、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次高峰为45岁到50岁,因为这部分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增加。之所以中年人成为高危人群,综合起来看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如压力过大,这在白领、企业家中最为常见。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猝死就发生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差、连续加班后。此外,膳食结构不合理。常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品,大量饮酒、吸烟,这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会增加猝死几率。还有就是忽视体检,上述高危人群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此外,海慈医疗集团中医心内科主任李洁表示,过度饮酒和吸烟的人、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肥胖的人、缺乏运动的人都是高发人群。
猝死三大诱因:过量饮酒、过量运动、过度疲劳
为什么这三个时机成为猝死的高发时机呢?专家们的解析包括如下几点: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引起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为什么运动后易发生猝死呢?因为当运动过于激烈时,超过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心脏系统不堪重负、血液量氧气量需求猛增等情况,在血、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运动者的心脏就容易出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过度疲劳又是怎么诱发猝死的呢?过度疲劳会使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如果本来就有心脏基础疾病,本身心脏负担已较重,再加上过度疲劳,令心脏负荷更重,则可出现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如心肌此时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就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此外,张泉三也表示,情绪的变化,比如激动、生气或睡眠不好引发睡眠障碍等都是常见的猝死诱发因素。
猝死前兆:胸闷、胸痛、四肢乏力、头晕
猝死虽然事发突然,但张泉三表示,大部分的猝死都是有早期的征兆和迹象的,只不过很容易被人忽视。李洁也表示,在发生心源性猝死前,病人会有一些症状变化,如顽固性心绞痛发作,病人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或者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天可有心前区疼痛、胸闷、疲劳或情绪改变等,甚至是失眠、烦躁等现象,这些常常是猝死的前兆。
猝死发生前会有一定的前兆,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四肢乏力、头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