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疱疹病毒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混合感染的诊断
摘要:猫细小病毒(Felineparvovirus,FPV)、猫杯状病毒(Felinecalicivirus,FCV)和猫疱疹病毒(Felineherpesvirus,FHV)是小动物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病毒,多发于幼龄动物,在多猫环境中极易出现交叉感染;本文所述为8只成年猫组成的多猫家庭,其中1只猫因尿闭于医院输液一周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回家后次日其余7只猫均出现相同症状;之后,病情进一步发展为高热、呕吐以致食欲废绝,在外院先后被诊断为猫传染性鼻支气管炎或猫杯状病毒感染,在一只猫出现死亡后来我院就诊;综合病史、临床症状以及血常规、猫三联抗体、猫细小病毒荧光定量PCR等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猫疱疹病毒和猫瘟混合感染。
1.既往病史猫主人共养8只猫,年龄在7-8岁,均未免疫疫苗。1个月前(5月1日),其中一只名为黑黑的猫因尿闭到当地医院输液治疗,1周后(5月7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次日家中另外7只猫均出现类似症状,去当地医院被诊断为“鼻支”,给予抗生素和干扰素治疗。又过1周(5月13日),猫只陆续出现饮食欲下降至不食等病状,部分猫只出现发热症状,因治疗效果不佳,10d后(5月24日)来北京某宠物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后,所有猫进行了猫瘟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采用biogal公司生产的FPV、FCV和FHV三联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抗体检测,此外还进行了血常规和生化、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确定该猫群为FCV感染。于5月30日和6月5日,病情严重的两只猫相继死亡。
3.综合诊断由于病程长,病情复杂,我们收集了病猫的病史资料和所有检查、检测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确认该猫群为FHV并发FPV感染。
4.1关于猫瘟的诊断本次疫情发生后,前期没有确诊猫瘟的原因有2个。第一,发病过程中,主治医生忽视了2个重要因素,其一,白细胞总数,5月25日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8只猫中有两只猫的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分别为黑黑2.68x109个/L和猫猫3.89x109个/L(参考范围5.5-19.5x109个/L),FPV抗体检测结果高低不一(表3),而黑黑和猫猫均有一定滴度的FPV抗体,滴度分别为S4(1:160)和S2(1:40),结合体温升高,厌食和呕吐等临床症状,对于未注射疫苗的猫来说,即使未检测到病毒,也应高度怀疑有猫瘟发生[1]。类似该种情况在临床上时常发生,当有其他并发症状时,极易被忽视。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两种措施,其一,按照猫瘟的治疗原则制定防治方案[2];其二,选择更敏感的检测方法检测FPV,如PCR技术就是针对病毒基因型进行的高敏感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10天后,我们按照这一原则,在发现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时,通过PCR技术检测了FPV,从而确诊了猫瘟。表3发病18天后(5月25日),8只猫的三联抗体检测结果
4.3猫三联抗体检测结果对诊断的指导意义对病猫多次三联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确诊本次疫病意义重大。抗体数据包括本次呼吸道症状出现18天后(5月25日)全群8只猫和之后部分猫的检测结果,同时还与半年前(2016年11月26日)黑黑的三联抗体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于未注射疫苗的猫群来说,在发病18天后的抗体检测结果中(表3),FPV高低不一,FHV一致很低,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近期有FPV感染和可能有FHV感染;结合黑黑半年前和发病后期的抗体检测结果(表2),半年前无FPV抗体和发病1个月后,抗体滴度达到检测上限(S6,1:640),可以确诊近期有FPV感染;同理,观察抗体滴度的变化也可得知,本次疫情与FHV感染有关。通常认为,抗体滴度在感染/发病2周内有4倍升高,即可说明近期有病原感染,而猫群在本次发病过程中,抗体滴度有8倍以上的升高,足以说明近期有FPV和FHV的感染[6,7,8]。黑黑的三次检测结果和猫群在发病后18天的检测结果中FCV抗体效价均处于检测值的上限,说明猫群曾经感染过FCV,而本次疫情与FCV感染无关。
5.治疗效果由发病51天时黑黑和兽兽的抗体水平(见表2)可见目前患病动物体内的FPV和FHV抗体均已升到较高水平,随后又根据症状进行了适当的支持治疗,目前患病动物均已康复。
6.小结从本次病例的诊断过程看出,对于传染性疾病的诊断,选择适当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并根据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正确解读检测结果是准确诊断疾病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