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引言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负担重,致残率高,患者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群缩短15~20年。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腹型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可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多种躯体疾病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风险均显著增加,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危险因素
1.疾病因素(1)疾病的遗传学因素:精神分裂症本身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2)疾病的人口学及行为学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和种族因素等均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易感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吸烟、酒依赖、不良饮食结构、睡眠问题等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2.药物因素
诊断标准
以下具备3项及以上即可诊断:(1)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130/85mmHg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甘油三酯(TG)≥1.70mmol/L;(5)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
评估与分层
代谢指标评估:(1)腹型肥胖:测量腰围。(2)高血压:询问患者是否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测量血压。
代谢指标评估:(3)高血糖:询问患者既往血糖检查结果、是否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是否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测定空腹血糖。(4)高脂血症:询问患者既往检查结果,是否已确诊为高脂血症并治疗,进行空腹血脂测定。
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风险分层:
临床管理
1.监测全面的基线期评估基础上,持续监测各项代谢指标,随时观察代谢指标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2.预防目标是各项诊断指标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维持体重较基线期增加值7%,BMI25kg/m2。(1)抗精神病药的选择:对高风险人群,可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选择用药;对临界人群,在评估精神症状和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尽量选择低代谢风险的抗精神病药治疗。
(2)生活方式调整:包含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干预两个阶段的措施。生活方式干预的内容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以及心理教育和行为干预。3.治疗目标体重在一年内减轻7%~10%,争取达到正常BMI和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治疗措施(1)换用低代谢风险的抗精神病药治疗。(2)精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药物干预: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添加药物治疗:一是因精神症状或患者及照料者意愿无法换药;二是换药失败,包括精神病性症状控制不佳,或出现新的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三是换药后代谢指标异常未改善或持续加重。
5.药物选择建议(1)低代谢风险抗精神病药:建议:阿立哌唑5~15mg/d辅助治疗因氯氮平和奥氮平治疗体重增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似乎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但也需要考虑多药治疗在获益同时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等问题。添加其他低代谢风险的抗精神病药,如齐拉西酮、氨磺必利和鲁拉西酮等,联合治疗以控制高代谢风险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等代谢问题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研究的探索。
5.药物选择建议(2)降糖药:建议:对于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的患者,应联合专科医生共同决策降糖药物添加方案。二甲双胍:严重肾功能损害[估计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73m2)]、肝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禁用,饮酒也会增加风险,也不适用于合并酒精依赖的患者。另外,二甲双胍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吸收,需定期监测。
其他药物:部分药物添加治疗改善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的疗效和安全性,包括:托吡酯、金刚烷胺、奥利司他、褪黑素、西布曲明和瑞波西汀等,但这些药物的添加循证证据尚不充分。
临床管理流程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管理包括评估、监测、预防和治疗,基于对代谢指标和危险因素的详细评估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