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落马”后曾说过,“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此后,干部监管过程中制度疏漏、管理不力、纪律松弛等情况被喻为“牛栏关猫”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中强调“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反腐败必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果对干部的监管存在漏洞和盲区,让腐败有了滋生的土壤和寻租的空间,就会如同“牛栏关猫”一般,看似“关住了”,实则“猫溜了”“腥偷了”。“牛栏关猫”难以阻止干部腐败,须引起重视,加以警惕。
要让管理“活起来”。牛栏是用来关牛的,关猫必须用猫笼,这是生活常识,但为什么在干部监管中还频频出现“牛栏关猫”的怪象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干部监管过程中“敢”和“能”的问题。有的用“管牛”的方式来“管猫”,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自然也就闹了“牛栏关猫”的笑话。干部监管是一门科学,要敢抓敢管,精准施策。结合干部专业特长、岗位职责、工作经历等信息对干部进行“量体裁衣”,实行多样化选岗,人性化管理和透明式考核。干部监管更是一门艺术,要撑腰鼓劲,关爱宽容。正确把握干部失误的性质和影响,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用好“四种形态”,对于在“无心”“无禁”“为公”基础上犯的失误,予以理解并积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对于在“有意”“严禁”“为私”基础上的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绝不姑息,将严管与厚爱贯穿始终。
要让规矩“立起来”。“猫”为什么敢“钻牛栏”,除了“猫”本身漠视纪律规矩,侥幸心理作祟以外,还和“钻牛栏”以后,没有受到严肃惩罚有关,这让“猫”在尝到甜头后,频频“越纪”。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纪律教育和执纪执法贯通起来,把纪律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既要常态化开展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学习,又要在关键岗位、重要群体开展针对性教育,还要用好典型案件“活教材”,为党员干部打好遵规守纪的“预防针”。要拉起违纪违法的“高压线”,把党纪法规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对违纪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对顶风违纪、屡教不改、性质恶劣者从重处理,持续释放从严从紧强烈信号,让“猫”不敢、不想、不能钻纪律的“空子”。(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