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夏天,娜娜发现内衣上有块很小的血渍。她脑海中莫名出现了一个念头——会不会是乳腺癌?她去了上海两家公立医院,也曾凌晨3点去专科医院排队拿号,都没查出问题。
然而,担心并未缓解,反而一发不可收拾,一点常见的症状都被她无限放大。她几乎看完了所有科室,做了数不清的检查,恐惧感因诊断结果暂时平息,但不消几日又会卷土重来。
直到被一位医生建议去看看“疑病症”,娜娜才知道,持续思虑自己可能患上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或许也是一种病。
“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检查报告”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向中新健康介绍,疑病症即疑病障碍,属于躯体化障碍谱系疾病,跟焦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疑病障碍患者总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将微小的症状灾难化,控制不住地过度紧张担忧,继发反复就医、频繁检索病症信息等“安全行为”,但这并不能真正缓解其恐惧和焦虑。
娜娜曾深陷其中,她将疑病症发作那几年称为“最黑暗的时光”。从乳腺科、心内科到骨科、五官科;从肠镜、胃镜到B超、CT,她已记不清做过多少检查。严重时,她每周至少检查一次,经常请假去医院,反复搜索各种病症,手机里用的最多的就是线上问诊APP。
常见的小症状也被她无限放大。天气干燥出鼻血,她会怀疑是鼻咽癌。“有次我怀疑锁骨里长了东西,去看急诊,医生检查还有X片都正常。我又执意要做CT,结果也正常,终于放心了。”然而,当晚她又控制不住地在网上搜索,开始担心可能被误诊了,一晚没睡。
“当时我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检查报告,就觉得自己病了。”娜娜举例道,去医院做肠镜时,她会选择不打麻醉,并不是不怕痛,而是担心万一有肿瘤,医生会瞒着她。
“别人看来很荒唐,但我却深陷其中,特别痛苦。”娜娜说。
内向、敏感的人易中招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指出,疑病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情绪障碍、人格特点、医源性诱因、躯体疾病均容易促发本病。
申晨煜介绍,疑病障碍这类精神疾病,女性发病率会高于男性。有些人具有敏感多疑、容易紧张等焦虑素质,可能与遗传或者原生家庭等有关,也容易出现疑病问题。他在临床中还发现,在现实中屡屡受挫,陷入自我审视和自我怀疑境地的人,也可能产生疑病倾向。
娜娜曾剖析自己患病的源头,她是个内向且敏感的人。她认为,童年在强压下长大和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可能是她疑病的原因。最初出现症状时,她的孩子上幼儿园,父母关系也逐渐缓和,这是她一直所盼望的。然而,生活顺遂时,她就会忍不住担忧,害怕物极必反。
为了寻找倾诉的出口,娜娜建了个疑病症交流群,如今成员已经超过了200个。他们经常互相交流疑病经历,剖析病因。“我觉得很大一部分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至少群里就有不少。”娜娜说。
难以被理解的精神问题
在申晨煜看来,疑病症治疗最大的难点是认知问题,很多患者坚信是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没查出来,不认为也不愿接受自己得了精神疾病,甚至因此而愤怒,也不会配合后续的药物及心理治疗。
“我每次都瞒着家人去医院,周围人只会说没事的,但其实没什么用。认识的很多病友也不被家人理解,甚至会被责怪。其实疑病症非常痛苦,希望社会能够更加了解这个病,家人能提供陪伴和支持。”娜娜无奈地说。
“疑病症属于躯体化障碍谱系,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去做各种检查都查不出什么问题,或者查到的问题仍旧无法解释患者的病痛,他们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游走性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不固定)等。建议内科大夫如果遇到这样的患者,可以推荐到精神科门诊来看。”申晨煜说。
走出疑病怪圈
申晨煜强调,寻求专业帮助是解决疑病问题的关键一步。疑病症的治疗一般是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必要时,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对于缓解症状也有效。
不过,疑病症不再发作后,她又患上了植物神经紊乱,至今仍在吃药。“我觉得疑病症也好,焦虑症也好,都是源于我内心的不安,一直被压抑着,有时候通过一件事就会爆发出来。”
健康焦虑不等于疑病症
现实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过焦虑,但这种健康焦虑和上升到疾病范畴的疑病症是有区别的。
杨霞表示,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患者能否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如果已经超出科学规律地频繁体检、反复检查,且症状持续了3个月以上,建议去精神科就诊或寻求心理治疗。
他观察到,近几年、尤其是疫情之后,出现疑病倾向的患者正在增多。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加上网上的健康科普信息鱼龙混杂,不少人会对号入座,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一些人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变得焦虑多疑。
申晨煜建议,平常检索健康信息时以权威渠道为准,此外,当身体不适时,应该去找医生来寻求答案,而非过度相信网络检索的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