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健康检涉及面颇广,不少消费者非常关心自己的体检报告是否准确。那么,体检行业是否存在乱象?目前体检行业的市场份额是如何分割的?市场是否存在野蛮生长?对于一份体检报告如何出台,公立和民营机构是怎么做的?昨天,南都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PART1市场
健康体检仍属“朝阳行业”
在业界看来,健康体检在国内仍属医药产业中的“朝阳行业”。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我国的健康体检达到4.56亿人次,相比2016年上涨10.8%,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约35.8%,虽然这一数据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在市场规模方面却不容“小觑”。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检行业市场规模总体保持20%左右的增速,就数量方面,国内约合6500家体检机构中,70.8%为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剩余为民营或其他有提供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据目前所看到的2016年数据显示,健康体检为前述机构带来1121亿元营业收入,其中908亿元为公立机构所有,而私立机构为213亿元(占比约19%)。
不过,在这19%的占比之下,国内民营体检市场也催生了美年健康(已收购慈铭体检)、爱康国宾两家巨头,而部分如迪安诊断、金域检验等上市公司亦对体检板块进行布局。另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广州第一健康、瑞慈体检等,都是“两巨头”及上市公司外营收状况较为良好的民营体检机构。
在体检公司业绩方面,美股上市公司爱康国宾2017年营收5.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43%,体检门店约合110家,而在今年3月该公司还表示,将在2018年Q3完成此前与云锋基金及阿里巴巴签订的最终协议与合并计划,并从美股退市完成私有化。
除巨头出现“破亿”营收外,体检对部分上市公司亦带来“千万级”收入,2014年开始布局体检的迪安诊断虽然去年体检营收为7261万元(占总营收1.45%),但该业务相较2016年增长76.13%;而金域检验的体检门诊去年营收约合2583万,但净利润则达2034万,净利率达78.74%。
在高额的营收之下,目前民营体检机构的成本从何而来?对此,业界认为从平均数据而言,一家2000-3000平方米的体检中心,开业投资大约2000万至2500万,其中医学影像设备(如核磁、CT、B超及X线)等成本约合花费60%,其余投资为人力成本、装修及场地租金等,“但只要运营上轨道,一般1-2年就可开始盈利”。
PART2监管
体检中心应设置质管部门
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第三方体检机构属国家卫健委进行管理,今年6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试行)》显示,在医学影像等检查方面,国家卫健委要求,体检中心每个临床检查科室、医技检查科室至少有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