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和霾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下面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雾和霾的六大区别:
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霾又称灰霾(烟霞),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
雾与霾的区别主要包括:
1.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产生雾霾的条件:
雾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围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维持数日。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聚。
通过图片,深入了解普遍对雾霾及防御的认识误区
每次雾霾来袭,公共预警中总会提示大家尽量待在室内,减少室外各类活动,以减少雾霾对人体的伤害。然而,雾霾天待在室内真的能起到保护作用吗?留在室内,能在多大程度上防止空气污染对人们的伤害呢?
在严重的霾天气下,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直观感受:在室内能够正常呼吸,而室外的空气则有很强的刺激性,令人难以张开口鼻。这是否意味着室内空气要比室外清洁呢?
对此,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许鹏表示,根据他的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考察室外与室内空气质量的关系,需要涉及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室内外PM2.5的浓度比例,在重雾-霾天气里,室内PM2.5的水平稳定在室外水平的90%。第二个指标是穿透比,指有多少比例的PM2.5通过门窗穿透到了室内。雾霾颗粒的尺寸非常小,门窗缝隙一般很难对其有阻挡和过滤作用。根据统计,PM2.5的穿透比一般在60%以上。第三个指标是渗透比,指室外的PM2.5来到室内后,有多少依然保持悬浮状态。这也是直接影响室内外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根据统计,比例在50%左右。
许鹏认为,根据这三组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室内空气质量不会比室外好多少。从建筑的角度出发,我国很多住宅是楼房,风压渗透比较大。在冬天,有暖气供应的地区住宅还会出现热压作用,加大室内外空气的渗透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室内空气的污染。
一位关心身边空气质量的网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利用便携式的PM2.5监测设备测定室内的污染程度,最后得出室内指数约比室外低50左右的结论。
使用空气净化器有必要吗?
由于空气污染的频繁出现,许多现代化的办公楼安装了空气净化装置或新风系统。北京望京SOHO就安装了具有二级过滤功能的新风机组。室外空气通过新风机组的抽吸和管道的输送,经过中效袋式过滤(去除空气中的中小颗粒)和高压静电过滤(捕捉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再送入房间。在PM2.5指数爆表的12月1日,望京SOHO的空气质量显示屏显示室内PM2.5指数不足100。
许鹏表示,新风过滤系统和空气净化器都是有效的。工业级净化车间的高效过滤器对于PM2.5这一尺寸的颗粒物,过滤效率可以超过99%。家用的空气净化器效率没有这么高,但只要是合格、达标的产品,都能显著降低室内的PM2.5浓度。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家中又有老人、小孩一类的易感人群,添置一台空气净化器是有必要的。
在办公室,由于空间较大,且流动性较高,小型的家用空气净化器并不合适。首选手段还是安装新风过滤系统。当前,安装这一设施的办公楼还很少。
但空气净化器也不是万能的。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除了对室外污染进行过滤外,还要注意室内的污染源。在这方面,空气净化器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
室内污染源有哪些?
首先,人们应该拒绝在室内吸烟。香烟的污染不仅在当时产生,还会依附于衣物、地毯、窗帘等,造成持续污染。绿色植物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绿萝、常春藤、虎皮兰等绿色植物能够吸附污染物。清淡的饮食也能够做出一定贡献。煎、炒、炸、烤等方式瞬间释放的污染物很多,而采用蒸、煮、凉拌等方式,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油烟。此外,空调等设备的定时清洁也要引起重视。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