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级智商税”又火了,最近轮到新一代年轻人被它骗

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伪科学”陷阱中跌倒两次。

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治近视。

最近又有个词条上了热搜,“近视眼从800度降到100度的过程”。

帖子用看似专业实则扯淡的话术,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人体的“视觉恢复闪现”功能,逐步降低度数。

纷纷询问“真的吗”“明天开始我就练”……场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从各种奇怪的“降度数训练”“视力改善按摩”;再到很多90、95后曾花大价钱买的“近视治疗仪”、防蓝光眼镜……

这些宣称能“治近视”的偏方,怎么就能唬人一次又一次?

一、“一听能治近视,我就顾不得要讲科学了”

当代年轻人说得清早C晚A的原理,背得出馒头面条米饭的升糖指数。但对于眼睛这个精密的器官,似乎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之心。

秉承着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还真仔细看完了这所谓的“视觉恢复闪现训练法”。

名字很酷炫,但操作方式很简单。

所谓“闪现状态”,就是让你找远处某个介于能看清和看不清之间的物体盯着看,寻找视界突然清晰的感觉。

根据帖子里的说法,经过反复练习后能看清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直到每次看都是清晰的,度数就降低了。

然后就再找到一个新的、更远距离的物体,重复训练。

看起来挺玄乎,但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最新发明的招数。

在社交平台上随便一搜,号称用类似方法降了几百度、摘掉眼镜的“案例”几年前就比比皆是。

再激进点的甚至建议配眼镜时也故意配低一点,让自己时刻保持介于看清与看不清之间的“极限状态”。

背后的所谓“原理”也差不多,说是可以“通过训练眼周肌肉挤压眼球,从而使被拉长的眼轴逐渐缩短”。

基本上相当于把眼睛想象成胸大肌去锻炼:“只要你坚持每天都去举50斤的杠铃,慢慢就能举起60斤。”

但遗憾的是,类似的所谓视力训练早就被很多眼科医生辟谣过:

锻炼的根本不是眼睛的视物能力,而是大脑的脑补能力。

简单来说,通过长期盯着看不清的物体,能稍微提升大脑对模糊的容忍度,让大脑把原本看不清的事物也识别为清晰。

但眼睛本身的条件不变,通过脑补带来的“提升”效果很有限。

甚至可能会因为长期看不清产生视疲劳,导致视力的进一步下降。

人在看东西时真正清晰的只有一个点,但在这个点的前后一小段范围内的物体,也会被大脑统一处理成“清晰”的图像。图源:丁香园

不过在各种蒙过人的“视力恢复训练”中,这已经算是看起来最像那么回事的了。

网上隔三岔五就会火那么一两个“偏方”,让每个成年人迅速忘记“近视目前是无法治愈的”这一医学常识。

最离谱的是各种声称能够缓解视疲劳、降低度数的“护眼视频”。

出处一个比一个厉害,不是“某国眼科研究院”,就是“飞行员的隐秘视力训练”。

结果往下一翻,不过是让你盯着屏幕上不断运动的几个小绿球。

其实就是当年“米字眼球操”的变种,通过转动眼球来缓解视疲劳。

南怀瑾大师也曾讲过自己每天讲眼睛“顺时针转36下,逆时针转36下”的“护眼秘方”。

虽说转动眼球会对缓解视疲劳有点帮助,但用力盯着电子屏幕本身又会产生视疲劳。

这一波可以算是护眼界的左右互搏。

而且对于高度近视来说,快速转动眼球本身也是个有危险的动作。

高度近视的眼轴更长,视网膜被牵拉的程度更大,快速的眼球运动反而会加大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另一种,则更具有“迷惑性”。

理论上是那么回事,但现实中能起到多大作用,又是另一回事。

屏幕前等着看乐子的网友,笑容同样凝结在嘴角:

“咬牙配了更贵的防蓝光眼镜,还给家里的所有电子屏幕买了防蓝光膜,现在告诉我都是白花钱?”

陶勇医生曾在网上科普过,“防蓝光”功能其实不能说是完全没用。

毕竟理论上,短波蓝光确实会对眼底的黄斑产生伤害。

但普通人日常接触到的短波蓝光剂量微乎其微,其实没有必要特别防护。

如果不小心滤掉了长波蓝光,还有可能影响昼夜节律,导致睡不着。

如今市面上的很多打着“护眼”旗号的产品很多都是这样,把理论基础说一半藏一半。

但说的一半的“效果”,已经足以让大家掏出钱包。

防蓝光眼镜通常要比普通眼镜贵上几百块。而在前几年的保健品风潮中,叶黄素也经常被推荐成“白领必买”,一瓶30颗的就要上百元。

但很多眼科医生都科普过,叶黄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对眼睛的作用只适用于部分视网膜黄斑病变的预防。

无法缓解疲劳,也没有证据说明它能控制近视的发展,且基本可以靠饮食补充。

@眼科医生王凯

但依然无法阻拦年轻人一瓶一瓶地囤,并把它视为让自己耳清目明的救星。

二、小时候为近视上过的当,当爸妈后又来一遍

医学界早已明确近视在目前还无法治愈,眼轴变长的过程也是不可逆的。

很多人也因为小时候受够了各种“偏方”的苦,自信再也不会被“治近视、降度数”的概念所欺骗。

很多从上学就开始近视的90后,都曾被爸妈领去在耳朵的特定穴位上用胶布贴上几颗豆子。

编辑部一位同事想起自己小学时甚至尝试过“电击穴位治疗”——“每周末都得去被电40多分钟,结果度数该怎么涨还是怎么涨。

经历过这些,以为早就身经百战、百毒不侵,没想到商家的套路也推陈出新。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平时根本没听过,但在家长群体中口口相传的“近视治疗/预防仪”。

看着一个比一个奇怪,但背后都有个看似说得通的原理,让人不禁在心里嘀咕“难道真有用”?

比如“拉远镜”,通过镜子把作业本反射到5、6米的“远处”。

镜子加上一段支架就能买上几百上千块,有些产品甚至直接宣称能“缩短眼轴、降低度数”。

还有种声量更大、争议也更大的“治疗器”,叫哺光仪。

而这种仪器据说可以通过对眼睛集中的红光照射,来弥补日常缺少的户外光。

如果把后者理解成吃西红柿补维生素,那么前者相当于直接吃维生素片。

但大部分眼科医生对此的态度都是——不能说一定没用,但风险同样存在。

之前有记者去体验使用过,没一会就觉得“很不舒服”。

而市面上不仅机器质量良莠不齐,从业人员往往也缺乏足够的知识。

当记者询问机器原理的时候,店长一边宣称“给小孩用可以降低度数”,一边笼统地把里面的红光称为“营养光”。

@浙江经视

哪怕自己小时候也曾尝试过各种“近视偏方”,也知道不管用。

但成为家长之后,依然会比其他成年人更加容易掉进这种“护眼坑”。

毕竟成年人的近视程度通常已经稳定,但孩子的度数却每年都在增长,家长的焦虑也在不断增长。

就连最古早的“护眼传说”眼球操”,近几年都衍生出过更加“高科技”的版本。

河南节目《小莉帮忙》曾报道过一种所谓的“降度数神器”,让孩子带着类似VR眼镜的东西“做游戏”。

玩法也就是通过跟踪小球运动,让眼睛“动起来”,照样有家长买单。

只可惜孩子用了几个月后不仅没降度数,反而近视更严重了。

去年底社交平台上甚至还流行起了一种有点离谱的“退轴(让眼轴缩短,也就是降低度数)秘方”——晒眼皮。

为了防止晒黑晒伤,家长们还会精心蒙住孩子的脸,只露出两只眼睛。

没想到在防晒界曾火爆一时的“脸基尼”,如今又有了新的用处。

这个“偏方”跟哺光仪有同一个“理论基础”:通过集中、高强度的光照,弥补日常户外光照的不足。

不过根据医学界的共识,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才可以有效降低小孩的近视的风险。

而“每天3次,每次5分钟”的晒眼皮,通常并不能达到同等效果。

三、改不了生活方式,只能“亡羊补牢”

十几年来,大家总是一看到“护眼”“治近视”的概念,就忍不住掏出钱包往前冲。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近视本来就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很难让普通人“完全掌控”。

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变长,但影响眼轴的因素有很多。

90后小时候经历的很多所谓“近视治疗仪”,基本是通过点击、震动、按压等各种方式放松眼部肌肉,

后来医学上又发现,近视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不足。

于是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治疗仪”,让使用者在看远看近之间不断切换。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家长要求用过一种类似现在电脑验光的“视力调节仪”,盯着机器里的一个图片拉近拉远。

现在还有种叫做“反转拍”的简易版本,相当于让人眼在两副“眼镜”之间反复切换,达到锻炼调节能力的作用。

每一个看起来都有点道理,但每一个本质上都是在“亡羊补牢”。

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也最奢侈。

才绞尽脑汁想找些“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科医生华文娟

至于至今还会跟着每个“视力训练”去做的成年人,更像是在寻找一种心理安慰。

晒眼皮的风潮最先从家长群体中刮起,后来也逐步蔓延到了一些用眼过度的成年人中。

别人午休去楼下晒背,他们把自己蒙成蝙蝠侠,让眼皮接受阳光的沐浴。寄希望于明天体检,自己的视力一栏结果别那么惨。

毕竟“视疲劳”这件事,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里生活的人,每个都逃不过。

专家们防治、缓解视疲劳的那些建议很有用,可惜很难执行。

无论是“站在窗边远眺”,还是“用一小时电脑休息10分钟”,在马上要回的客户消息、马上要交的工作表格面前,只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而当“一边战战兢兢,一边又不得不过度使用自己的眼睛”已经成为当代人无法逃脱的陷阱;

所谓的“治近视”偏方恐怕就会继续更新下去——与其说是智商税,不如说是情绪税。

THE END
1.智商税是什么?智商税是什么? 人际交往中,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 做个好人,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为了避免冲突, 强忍憋屈眼泪往肚子里流。 不敢拒绝他人,怕别人不高兴。 即使拒绝了,心里很内疚… 职场中,拿上【好人卡】就很难晋升了, 切记切记[爱心][爱心]https://www.jianshu.com/p/1b23eb024d7b
2.快速阅读《智商税》快速阅读——《智商税》高德著 01 昂贵的免费 一、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 1、我们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免费的。 2、免费的不可能是最好的。 3、享受免费的可能会在其他地方付出更多。 二、附加值效应是如何说服消费者的 1、免费送背后的商业模式。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5740181_1099926655.html
3.奢侈品的洗脑,卖的都是智商税。人类历史上靠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东西太...奢侈品的洗脑,卖的都是智商税。人类历史上靠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比如钻石;82年拉菲;爱马仕。当然了,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到底什么东西最牛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没有统一答案。我们上边说的这三个货的内在价值都非常难说,怎么理解呢?首先钻石就是个世纪骗局,这玩意一点卵用都没,而且分割性奇差,而且储量高到离...https://xueqiu.com/7700398499/258489030
1.2018年,你应该避免交哪些智商税?很多骗局手段并不高明,但大家却年复一年上交着同一种智商税,挡不住的剁手、充值、给上级代理商押金、高利润分红……再这样下去,恐怕2018年的智商税要交不起了。 为什么明明很简单的套路,却有如此多的人以飞蛾扑火之势“交税”呢?2018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就要擦亮眼睛,避免交智商税。 https://36kr.com/p/1722138820609
2.智商税(豆瓣)在社会上混,遇到骗子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100%。 至于你会不会被骗?那就要看你的智商了,有的人甚至交了很多智商税。 “智商税”这个词,并不新鲜,但是直接把它作为书名的就很少了。最近,我读到的一本《智商税》的作者是蜻蜓FM主播于立坤。这本书本来是他的脱口秀,据说收... (展开) ...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057-4955-9/
3.智商税智商税(3) 智商税,网络流行词,是指在购物时缺乏判断能力,花了冤枉钱,这些冤枉钱被认为是缴了智商税。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目 录 1词语释义 2相关现象 55度杯 山寨拉菲 降压手表 孕妇防辐射衣 击鼓传花 3词条图册 1词语释义 编辑 智商税(3)第一次听到“智商税”这个词儿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可事实是...https://baike.sogou.com/v101713641.htm
4.交了那么多智商税,你也没有变聪明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智商税造就了很多暴富神话。/《华尔街之狼》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死亡和税收。”在智商税这个问题上,那更是人人平等,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没交过智商税的人。 一个“税”字,和你我形成微妙的联系。它不仅占据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影响着国计民生,甚至撬动着国际局势。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926888
5.2999元智商税“圾皇”买完要被朋友嘲笑两年半快科技当然这垃圾配置卖2099也很恶心,但改个名就涨价1200块,酷派才是真正的猴厂吧?脸都不要了! 就这也好意思想用三年重回国产手机巅峰?如今三年之期已到,不知酷派是否已经忘了初心呢?就靠这种智商税割韭菜?耗子尾汁吧…… 大家对这手机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开喷~...https://news.mydrivers.com/1/921/921582.htm
6.筋膜枪半年销量暴增2177%走红315晚会,健身神器or智商税?“一个用过就回不去的产品”,罗永浩第一次在直播间介绍筋膜枪时这样描述。当天,899元一把的筋膜枪卖出去5446件,跃居当晚老罗直播卖货新增销量第一位。 这段时间,筋膜枪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大达人的直播间里、社交平台上和各类综艺节目中,成为新一代的“网红产品”。网球名将玛利亚·莎拉波娃也盯上了这款产品。近日...https://v.pptv.com/snsisContentDetails/104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