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暴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糖水燕窝、微商面膜和天价房地产。但即便绕过了这些雷,我们日常生活中戴的眼镜、喝的白酒,以及越来越普及的医美行业,一样是超强的暴利收割机。
暴利形成的原因,看上去是物以稀为贵,但实际上,在我们和商家的交易里,暗藏着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其背后的逻辑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一:中间商赚差价
暴利的第一种真相,与中间商赚差价有绕不开的关系。
除了佩服医保局的谈判专家砍价“快准狠”之外,价格大跳水的主要原因是,这是国家首次组织冠脉支架集中采购,省去经销商,直接与多家国内外制造商直接对接招标,刨去各种渠道的层层加价、高昂回扣和巨额营销赞助成本,心脏支架终于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实惠于民。
在商业社会中,“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只是个理想化的口号。但如果真没有中间商,商品的价格还有可能变得更贵。
诚然,经销代理模式是市场竞争产生的一种合理分工,厂家可以借此降低销售成本,专注于提升生产效率。但是,如果经销代理的环节过重,管理又不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苦了消费者,养肥了中间商。
“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永远有逐利者”,本来是好好的做个人,最后也变成了倒爷。
真相二:营销带来的“智商税”陷阱
另一种暴利的真相则完全由营销导致。
以医美为例,这个行业每年在营销上的花费占比,高达50%,真正的耗材费用只有10%。
即使只是想做个简单的医美,大量“初代版”、“进化版”、“升级版”等营销名词也会铺天盖地砸向你。
所以有人说医美是智商税,这个智商税主要就用在创造名词上了。每营销包装一次,价格就上涨一轮。
以这两年大火的热玛吉为例,前不久刚刚完成了从第四代到第五代的“更新换代”,原本做一次3万块的高昂费用,现在上涨到了4万。但真正的医美圈内人会告诉你,四代和五代其实在原理和作用上没有太大区别,主要的区别就是四代会更痛一点。不过在营销包装之下,四代已然应该被时代淘汰,更贵更唬人的五代才是王道。
很多商家为图暴利,不仅对仪器功能过度包装,甚至还会越界经营。据统计,2019年中国具有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为13000家,而越界经营的黑机构,多达80000家。也就是说,你每看到的7家医美机构,可能就有6家是没有资质的。
在选择某种医美项目前,也要进行大量产品调研和背景资料了解,尽量把信息差缩到最小。虽然过程看起来繁琐,但这不仅决定着我们是否花了冤枉钱,同时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真相三:水深火热的“伪暴利”
第三种暴利的真相,是明眼人都知道的暴利,但深究下去,也有可能是种伪暴利。
这样的价格与我们熟知的眼镜销售价相差甚远,看起来似乎是满满的暴利。
根本原因就在于,眼镜店有太多隐形成本。
一是连锁品牌较少,销售十分依赖门面的大小。
大多数人配眼镜,都是在街头巷尾的杂牌眼镜店里完成的。这种购买习惯很依赖店铺门面的大小,如果在小型眼镜店和连锁大型眼镜城里做选择,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店面大、名声高的连锁品牌。
不仅如此,人力成本的消耗也是隐性成本之一。除了必要的销售人员,一家眼镜店必须配齐验光师和定配员才具有开店的资质,但在国外,验光是由独立的验光机构专门负责的。而眼镜又是低频消费,消费者平均2-3年才会换一副眼镜,这部分空转的人力成本,自然也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种行业结构性的问题,暴利一般来说是很难避免的,为了省钱去眼镜原产地丹阳配镜毕竟太过兴师动众。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在性价比上多下功夫,中低端品牌镜片通常是眼镜店利润最低的产品。而且在性能上,和所谓高端镜片相差并不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下医院验光,拿到精准的验光结果之后再线上配镜。
与之类似的还有宠物行业。
对消费者来说,给宠物看病动辄账单就是成千上万。但从经营者的角度,开宠物诊所也不算是门高利润的生意。
真相四:收割消费者情感溢价
除了上述三种暴利类型外,收割消费者情感溢价也是暴利的典型模式。
比如婚庆行业和殡葬行业,有需求的人,要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讲价,要么出于孝道不能计较金钱。而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这正是割韭菜的好机会。
正如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世界上只有薄利多销一样,每个商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能暴利。我们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场利益的博弈。
从上述这些行业中不难发现,暴利的本质,其实是一些商家,用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力不对等来榨取消费者。
中间商利用渠道优先权在消费者之前拿到商品,加价转让、谋取暴利;
而部分医美从业者,则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信息垄断的权力,凌驾于消费者之上。
我们之所以被割,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被蒙在鼓里,而是我们面对这些权力时,无可奈何。
然而凭心而论,绝大多数暴利商品,即使不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并不大。很多时候在购买商品时,除了实用性本身,我们还在消费它的各种附加值。消费者剩余,本就是我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如果我们在消费时足够清醒,可以意识到这些差额的存在,或者是,你觉得这些附加值和商品本身同样重要,那暴利于你而言,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