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髓系多潜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干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人类的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新生和破坏都很活跃。并保持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每天新生的数量与消亡的数量是相等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红细胞数量减少,就会发生贫血。相反,红细胞过多则会出现红细胞过多症。在人体不同的发育时期,生成红细胞的组织器官是不完全相同的。胚胎期,红细胞先后在卵黄囊、肝、脾和骨髓生成;出生之后至青春期,生成红细胞的器官则为全身红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局限于扁骨如胸骨、椎骨、肋骨、髋骨和颅骨等。血细胞有赖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

3、如果人体受放射性物质或某些药物(例如氯霉素、磺胺类)的影响,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抑制,那么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会减少,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这种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的生成场所:红骨髓;原料: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血小板生成过程,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

4、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1(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淋巴细胞的生成过程与其它白细胞有一些不同。

5、在干细胞分化的早期,淋巴干细胞首先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些淋巴干细胞随血流进入初级(或中枢)淋巴器官,即骨髓和胸腺,在这里它们发育成定向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的称为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称为T细胞。随后,B和T细胞均随血流转移到二级(或外周)淋巴器官,即淋巴结和脾,在那里它们与某种抗原接触后即分化和增殖成为真正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如浆细胞和T效应细胞(teffectorcell)。淋巴细胞在生长成熟过程中接受一组称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的细胞因子的调节,T细胞在胸腺中还接受胸腺激素的作用,粒细胞约有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因而把它们称为粒细胞。又根据胞质

8、释放出肝素(heparin),激活在血浆中的脂肪分解。这是由于肝素作为脂酶的辅基增强了脂酶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由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请参考免疫学教材)。此外,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eosinophilechemotacticfactorA)的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

10、50-80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细胞。固定在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组织巨噬细胞,它们经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在炎症周围单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并包围异物,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T细胞在血液的淋巴细胞中,约占70%-80%,在

13、决于具有抗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数目的多少,一、血常规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12-5.31012/L(400万-550万个/mm3)。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

14、:120-140g/L(12-14g/dL)。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122g/L,女性:87112g/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网织红细胞计数(RC):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参考值:目测法:成人:0.51.5%,新生儿:26%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2)判断疗效:缺铁

15、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4、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病毒性感染.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中性秆

16、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

17、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6、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50-300106个/L(50-300个/mm3)。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的功能为保护毛细管完整性并参与凝血过程。因此它在止血生理过程和

18、血栓栓塞的发病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参考值:许氏法:100-3001000000000/L增多见于:(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减少见于:(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O)109L,其种类和功能见表,五分类血常规正常参考值及出处

19、,一.血红蛋白(Hb):1.成年:人卫诊断学第7版和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2.新生儿170200g/L人卫诊断学第7版和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3.老年(70岁以上):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男性94122g/L女性87112g/L二、红细胞(RBC):人卫诊断学第7版和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1.成年: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2.新生儿(6.07.0)1012/L三、红细胞平均值(仪器法)人卫诊断学第7版和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成人:80

20、10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MCV,MCH,MCHC合称贫血三项有助于分析贫血原因和诊断。一般来说MCH、MCHC、MCV三项小于正常值,常见于缺铁性贫血。一般来说MCH大于正常值,MCHC、MCV略高于正常值,常见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贫血。也有可能是慢性胃炎引起大细胞性贫血。四、红细胞比容: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4版男0.38-0.508女0.335-0.45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CV11.514.5人卫诊断学第7版RDWSD3946fl

21、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检验服务指南,六.白细胞(WBC):人卫诊断学第7版和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1.成人(4.010.0)109/L2.新生儿(15.020.0)109/L3.6个月至2岁(11.012.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检验服务指南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率)5070%LYMPH%(淋巴细胞百分率)2040%MONO%(单核细胞百分率)38%EO%(嗜酸细胞百分率)0.55%BASO%(嗜碱细胞百分比)01%NEUT#(2.07.5)109/LLYMPH#(0.84.0)109/LMONO#(

22、0.120.8)109/LEO#(0.050.5)109/LBASO#(00.1)109/L七、血小板:(100300)109/L人卫诊断学第7版和人卫临床检验基础第3版,14.血清尿酸(UA):尿酸是体内核酸中嘌呤解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以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易潴留于血中而导致血中含量升高。在肾脏病变早期,血中尿酸浓度常首先升高。所以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的诊断肾脏的病变。参考值:尿酸酶法:M(男):38.3mg/dLF(女):2.56.0mg/dL磷钼酸还原法:M(男):2.57.0mg/dLF(女):1.56.0mg/dL临床意义:尿酸含量升高:(1)

23、痛风症,尿酸含量可升高。(2)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伴有血清尿酸增高。(3)血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或其它恶性肿瘤也可导致血尿酸升高。(4)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等均可使血尿酸增高,尿常规,其它,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男性:540U/L;女性:535U/L临床意义(1)血清ALT活性增高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2.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参考值

24、:040IU/L(1)当心肌梗塞时,血清AST升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内显著升高,48小时达高峰,35天恢复正常。(2)各种肝病也可引起AST升高。如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3)心功能不全、胸膜炎、肾炎,服用某些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鲁米娜等均可使AST升高。3.总胆红质素T-BIL3.4217.1mmol/L体内的胆红素大部分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临床意义:胆红素增高见于:(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

25、、胰头癌等。4.直接胆红素D-BIL1.713.34mmol/L直接胆红素是红肝细胞代谢后生成,经胆道系统随胆汁一起排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阻塞,使胆汁排泄途径受阻或排泄不畅,致使胆汁淤积,肝胆管内压逐渐升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经淋巴间隙或血窦进入血液循环,使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升高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二.生化检测,肝功能常见检查项目及意义,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T或GGT)等。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

26、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最敏感,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同时AST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因此AST主要反映的是肝脏损伤程度。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患慢性肝炎时如果GT持续超过正常参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

27、bil)、总胆汁酸(TBA)等的测定。当患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及新生儿黄疸、内出血等时,都可以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是指经过肝脏处理后,总胆红素中与葡萄糖醛酸基结合的部分。直接胆红素升高说明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后的排出发生障碍,即发生胆道梗阻。如果同时测定Tbil和Dbil,可以鉴别诊断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一般Tbil85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20;肝细胞性黄疸:一般Tbil200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35;阻塞性黄疸:一般Tbil340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60。另外GT、ALP、

29、血因子的能力降低,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项目包括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单胺氧化酶(MAO)、血清蛋白电泳等。当病人患有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时,会出现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降低,同时伴有单胺氧化酶升高。血清蛋白电泳中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此外,最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型前胶原肽和型胶原。测定它们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脏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如果它们的血清水平升高常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即PCIII

30、(III型前胶原)+IV-C(IV型胶原)+LN(层粘连蛋白)+HA(透明质酸酶),这些指标受肝脏炎症影响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HA(透明质酸梅)反映肝纤维化进展良好指标。肝纤维化早期症状LN(层粘连蛋白)反映肝纤维化进展与严重程度,是基底膜中独占非胶原结构蛋白。IV-C(IV型胶原)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是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PCIII(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r-球蛋白水平明显有很大关系,反映肝脏肿瘤的血清标志物目前可以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生化检验指标只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最初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它在肝癌

31、患者出现症状之前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这些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甲胎蛋白还广泛地用于肝癌手术疗效的监测、术后的随访以及高危人群的随访。另外,有些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值可以正常,故应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以此增加诊断的可靠性。另外在患有肝脏肿瘤时GT、ALP、亮氨酸氨基转肽酶(LAP)、5NT等也常常出现升高。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四种肝酶特点1.谷丙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周边和胆管细胞,当肝细胞或胆管有急性炎症时,大量渗漏到血液中,所以急性肝胆炎症血清谷丙酶的水平最高;2.谷

33、AST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40u/l,超过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损。2、血清胆红素:胆红素主要了解黄疸的有无、程度及变化动态,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mol/L(1-4mg/L)。胆红素偏高的患者会出现眼黄、尿黄、皮肤黄的黄疸症状。3、谷氨酰转移酶: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恢复正常后,GGT仍异常升高。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的标志。4、血清蛋白检测: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及蛋白电,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

34、以反映肝脏功能,如果蛋白质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脏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质发生变化,所以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响因素。5、其它肝功能检查指标:血氨(严重肝细胞损害时,血氨可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时,常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甲胎蛋白(简称AFP,持续升高,提示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以及碱性磷酸酶等指标,5.总蛋白TP6080g/1血清总蛋白增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

35、。血清总蛋白降低出血、溃疡、蛋白尿等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6.血清白蛋白ALB35.055.0G/L(1)白蛋白浓度升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升高的疾病。(2)白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大量出血和严重灼伤。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肝、肾疾病。7.血清球蛋白(G):参考值:20-40g/L(1)球蛋白浓度升高:血液浓缩可使球蛋白浓度相对升高,但临床上主要见于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球蛋白增高,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播散性红斑狼疮、

36、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2)球蛋白降低:主要是体内的合成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均可引起球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参考值:1.5-2.5:1A/G比值为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可以提示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的估计。临床意义:常用于衡量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0时,称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乙肝五项指标含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上即为乙肝的二对半,正常均阴性。下列各种组合的阳性,其意义如下:HBsAg、HBeAg、抗HBc(1、3、

37、5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1、4、5项)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小三阳。HBsAg、抗HBc(1、5项)阳性: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HBV感染。抗HBs、抗HBe、抗HBc(2、4、5项)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抗HBe、抗HBc(4、5项)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抗HBs(2项)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乙肝病毒)有免疫力。抗HBc阳性(5项):急性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43、,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一起形成复合物。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a或因子a-组织因子-因子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a或因子a-组织因子的活性。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8.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血小板聚集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首要基本条件,血小板聚集通常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

44、参考值:比浊法:最大聚集率:62.7()16.1%玻片法:正常滴度:1:51:125增高: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肾病。减低:血小板无力症。9.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粘附性对于保持人体的正常止血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但血小板粘附性的增高对病理性血栓形成与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有重要关系,而血小板粘附性过低则易发生出血。(男):0.394()0.05;(女):0.349()0.05增高: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雷诺氏症、痛风、肥胖症、外科手术后。减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尿毒症、肝硬变、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6、粘蛋白是粘多糖与蛋白分子结合的耐热复合蛋白质。此项检测有助于肝脏、肾脏、炎症疾患、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参考值:以蛋白计为:7.18.7g/L以醋氨酸计为:33.8()0.27mg/L3.38()0.27mg/dL临床意义:(1)血清粘蛋白增高:见于各种急性或慢性炎症,结核、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恶性肿瘤,尤其是女性生殖器肿瘤。(2)血清粘蛋白降低:见于各种肝病、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等,7.C反应蛋白(CRP):化验介绍:CRP是在一些病理性情况下出现于病人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特别是在伴有炎症和组织坏死疾病的急性期。血清中出现的这种异常蛋白能和肺炎C多糖体发生沉淀反应,当

47、疾病好转或缓解时,CRP减低或消失。参考值:凝集法:1:20激光比浊法:12.5ng/ml临床意义:(1)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心肌梗塞、手术、严重创伤、烧伤等)、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肾移殖后急性排异反应、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急性期、肺炎、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肝炎和阑尾炎等,血清中CRP含量可增高,它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2)CRP可以鉴别细菌炎症或者是病毒性炎症。细菌性炎症CRP可以明显增高,而病毒性炎症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9.血浆纤维蛋白原(Fb):参考值:双

48、缩脲比色法:0.2-0.4g/dL热沉淀比浊法:0.22-0.42g/dL临床意义:增加见于:(1)感染及无菌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2)其它:放射治疗、脂肪肾。减少见于:(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脂,1.血清总胆固醇(TC):2.96.0mmol/L(110230mg/dl)5.20mmol/L(200mg/dl)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与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时了解血酯的变化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胆固醇血症:TC6.47mmol

49、/L(250mg/dl),严重高胆固醇血症,TC7.76mmol/L(300mg/dl)。临床意义:(1)血清胆固醇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及重症糖尿病等。(2)血清胆固醇降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感染,营养不良等。2.血清甘油三酯(TG)0.221.65ol低于1.70mmol/L(150mg/dl)临床意义:(1)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脂肪肝(单纯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当TG4.5mmol/L(4

50、00mg/dl)即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2)血清甘油三脂降低:原发性脂蛋白缺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肝功能严重低下及吸收不良等,3.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HDL-C1.16-1.55mmo1/L高于1.04mmol/L(40mg/dl)正常(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2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3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4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HDLC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先兆

52、Winslow法:864U临床意义:淀粉酶活性升高:(1)急性胰腺炎:发病后812小时血清的淀粉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2)急腹症:如急性辣尾炎、肠梗阻、胰腺癌、溃疡病穿孔等均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3)慢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脓等,也可引起淀粉酶轻度升高。淀粉酶活性降低: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等可使血清淀粉酶活性降低。二氧化碳结合率/力CO2-Cp45.065.0ml%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10.碱性磷酸酶ALP成人20-110U/L儿童20-220U/L增高

53、见于骨骼系统疾病如: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骨转移癌等,血清AKP增高。肝胆疾患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11.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GGT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所以当肝胆系统病变的时候,GGT活性升高,临床上测定此酶活性来协助诊断肝胆疾病。参考值:速率法:035IU/L临床意义:(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

55、氨。由于氨有毒性,必须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排出体外。其余径主要是在肝脏合成尿素后通过肾脏排出。另外还可合成谷氨酰胺或重新利用等。临床上检测血氨的含量,可反映肝脏病变的情况,也可用以协助诊断肝性昏迷。参考值::46140g/dL(2781.6mol/L)NH(血清氨)058mol/L临床意义:(1)肝性昏迷、肝性脑病、重型肝炎,尿素症都可引起血氨升高,血氨升高也是肝性脑病诊断的重要依据。(2)大量食入蛋白质,食道静脉曲张造成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也可导致血氨升高,肾功,血清2巨球蛋白(2-MG):2巨球蛋白亦称2抗纤维蛋白溶酶、2胰蛋白酶结合球蛋白。对胰蛋白酶、胰蛋白酶、

56、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蛋白水解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参考值:150-350mg/dL(1.84.3mol/L)临床意义:(1)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2-MG减低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胰腺炎,血清肌酐(SCr):44133mol/L肌酐主要是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少部分由食物经机体消化吸收而来。肌酐易由肾脏排出。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活动相对恒定时,测定血清肌酐的含量较测定尿素氮的含量更能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参考值:速率法:M(男):0.81.2mg/dLF(女):0.60.9mg/dL碱性苦味酸法:M(男):0.51.5mg

57、/dLF(女):0.81.2mg/dL临床意义:(1)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在已知内生肌酐清降率的基础上穿插着测定血肌酐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2)尿素氮与肌酐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血清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血浆蛋白氮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的一种。在正常情况下,血中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的。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中的尿素氮浓度升高。所以测定血中尿素氮含量可粗略估计肾小球滤过功能。参考值:尿素酶靛酚法:M(男):2.897.85mmol/LF(女):2.787.32mml/L尿酶钠氏试剂显

58、色法:3.216.07mmoI/L临床意义:尿素氮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二个方面。(1)生理性因素: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血清尿素氮浓度升高,男性比女性平均高23mg/dL。(2)病理性因素:a肾前性:剧烈呕吐、幽门梗阻、消化道大量出血、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b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性肾炎。c肾后性疾病: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瘤导致的尿路受压等,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糖(Glu)::临床上所称的血糖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个个体全天血糖含量随进食、活动等情况会有波动。一般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59、较为恒定。参考值:70110mg/dL(空腹血糖)(389611mmol/L)临床意义: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1)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2)病理性高血糖:a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b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出血,颅外伤等。c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升高。(3)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或剧烈运动。(4)病理性低血糖:a胰岛细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岛素分泌过多。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

60、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c严重肝病患者,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合成的过程缓慢,相对不可逆。合成的速度与红血胞所处的环境糖浓度成正比。所以检测此项指标可用以评定糖尿病控制的程度。参考值:占总血红蛋白的7.0()0.9%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例可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是由胰岛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影响广泛、生物活性很强的多肽激素。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可将糖尿病合理的分型,掌屋病情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参考

THE END
1.13岁儿童胰岛素正常值是多少有问必答13岁儿童应用胰岛素考虑的一型糖尿病,主要属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这时候的胰岛素要根据病人的血糖,具体要...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32836024.htm
2.7岁儿童胰岛素正常值是多少寻医问药网你好,正常儿童的胰岛素参考值5~25mIu/L。https://club.xywy.com/static/108/331475.htm
3.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正常值()【单选题】成年人空腹血糖≤()就是低血糖。 A. 3.9mmol/L B. 2.8mmol/L C. 5.9mmol/L D. 6.1mmol/L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素 C. 肾上腺素 D. 胰岛素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https://www.shuashuati.com/ti/a285714877584d9689b6b102a99907d2.html?fm=bd479168103ed49b0f98ddf681edf0bd29
4.儿童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儿童的血糖正常范围和成人是一样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没有特殊要求儿童血糖情况,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是在3.9到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是小于7.8mmol/L。 糖尿病的具体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现在认为和个人的遗传基因、饮食不节制、缺乏体力活动、环境因素等均有关系。 https://www.jiusongjiankang.com/doctor/mip/mip_voice.html?contentId=885575
1.儿童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儿科指导意见:儿童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3.9到6.1之间,如果血糖低于正常值,可能是低血糖,需要服用升糖药物治疗。如果血糖高于正常值,属于高血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治疗。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以吃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 2023-01-07 07:36 儿童 血糖 相关...https://m.bohe.cn/iask/mip/b4avz3bt1k020cv.html
2.11岁小孩空腹胰岛素34血糖5.61是什么情况真实医生回答2007.9.23出生,2016年底开始使用生长激素。之前都只检查了血糖,2019年2?10日检查了空腹胰岛素,34,血糖5.61,都是空腹。想请教医生,这个是不是会造成糖尿病?现在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尽快把胰岛素值降下来,谢谢(女,11岁) 图片因隐私问题无法显示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qa/a-wVrCEoec67wZpveNzGzg/
3.儿童血糖正常值是多少?权威文章④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正常值 ① 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② 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https://cndzys.com/renqun/ertong/654782.html
4.空腹血糖高出正常值,会不会是这6个原因?还有比如当身体发生突发情况如剧烈疼痛、感染、颅内出血、外伤等,由于此时身体会处于一个应激状态,血糖会出现增高的情况。但是,待身体逐渐适应,此时其血糖则会随之正常。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提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 由此看来,确诊糖尿病并不能单纯凭借一次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应当...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38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