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早诊早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近日,湖南省岳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胡春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在1级高血压时,能通过药物和改善生活习惯进行早干预,控制住血压走势的话,大部分患者生活将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报告显示,很多高血压是由正常高值血压逐渐演变而来。如果对于正常高值血压不积极干预,多数人就会逐渐形成高血压。那么,如何发现高血压高风险人群?当前高血压治疗药物和干预手段有哪些?我国在高血压预防、诊疗、管理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是指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都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都超过90毫米汞柱。”胡春莲介绍,高血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高血压一般是原发性高血压,由一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压。使用三种以上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则被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等原因,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如《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18—34岁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10%,且呈上升趋势。
强化医防融合应对疾病
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变化以及老龄化趋势,高血压患病群体年龄跨度不断增大、患病比例不断增加。为了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特别提到要强化医防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切入点,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提升工程。医生不仅要进行诊疗,还要为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高血压危险因素。
医保方面,国家医保局设立了居民医保高血压、糖尿病“两病”专项保障,用于支付二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两病”药品费用。
警惕高血压防治常见误区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以药物为主,同时生活方式的转变也非常重要。”胡春莲说,如果能在用药物控制好血压的同时合理安排生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高血压给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都将大大降低。
关于高血压患者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网上也流传着多种说法。为了回应患者的困惑,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印发了《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南详细列出了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适合高血压人群食用的食谱、常见食物交换表以及不同疾病常用的食养方。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介绍,高血压发病初期患者、年轻患者可参考食养指南,通过调整饮食和积极锻炼,保持健康体态,预防和改善高血压。
2024-05-15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5月13日,沈洪兵主任在中国疾控中心昌平园区会见了英国驻华大使馆卫生政策参赞蒋天明先生。
会谈结束后,蒋天明先生参观了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
蒋天明先生是一名资深外交官,曾担任英国外交、联邦及发展事务部在英国国内和国外的多个职务。
2024-05-14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5月10日,流行病学办公室在中心北区召开学术交流会,会议邀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副主任陈田木副教授作题为“流行病学模型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学术报告,中心有关科研人员、博士、硕士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交流会由流病办马会来副主任主持。
陈田木副教授对理论流行病学的概念、发展历史、主要的模型种类和建模过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以新冠疫情、禽流感、登革热、猴痘以及疫苗效果模拟等为例,详细说明了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公共卫生实践的应用。报告结束后,陈教授与参会人员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次交流开拓了与会人员的科研视野,加深了对理论流行病学的理解,为今后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本次学术交流会圆满结束。
2024-05-15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预防医学研究所
为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人员交叉培训,提升基层专业人员传染病检测预警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2024年5月13日,天津市传染病监测预警骨干人才培训班第一期和天津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第五期正式启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党委副书记傅衍勇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开班仪式由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琳主持。
此次培训得到了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傅衍勇书记指出培训对提升全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疾病监测、科学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员们要珍惜培训机会,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张颖主任强调通过培训力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传染监测预警骨干人才队伍,希望学员严肃培训纪律,全身心投入,在接下来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此次培训班覆盖我市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和15家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共80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全周期为六至七个月,采取“干中学,学中干”模式,包括分阶段集中理论学习6周,以及与实际工作结合的现场实践18-22周,将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传染病风险、推动我市医防协同发展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4-05-15江苏省疾控中心
5月7日至5月10日,2024年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春季集训在常州举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应急办主任顾帮朝出席集训动员会并讲话。江苏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国家中医应急救治队等4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常州市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小分队,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及溧阳市、金坛区医疗应急小分队参加集训。
江苏省疾控中心承建的国家核和辐射卫生应急队伍和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共计40名队员参加本次集训活动。集训涵盖了专业理论培训、徒步拉练、户外拓展和全国防震减灾日义诊活动等环节,重点培训了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实践、消防医学救援实战演练、野外生存和野外救援技巧等关键环节。本次集训内容丰富,针对性明确,专业性强,提升了队员理论素养、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4-05-15生物谷原创
BMP-2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再生、增加骨强度和密度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促进骨再生的生长因子。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变薄、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OP骨折(OPF)是OP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医疗费用的特点,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现有的生物材料和常规方法在治疗OP和OPF方面的效果往往有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代谢失衡往往会导致OP。几种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和抑制破骨细胞吸收的药物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然而,这些药物有一些局限性,包括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和免疫功能障碍的风险,这严重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更安全的方法来治疗OP。
BMP-2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再生、增加骨强度和密度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促进骨再生的生长因子。由于BMP-2的使用寿命短,保留效率低,因此不能单独注射给药,但直接大规模给药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仍然需要具有控释系统的先进生物材料来使BMP-2有效地促进骨修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细胞外囊泡(EVs)调节骨代谢来治疗OP,因为EVs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稳定的载药能力和良好的给药生物相容性。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ev可传递miR-155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以改善OP。工程化的NIH-3T3细胞衍生的ev可以传递安塔哥米-188,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缓解OP。此外,衍生的ev可以激活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p-p38依赖的Runx2途径来预防OP。
尽管这些天然和工程化的EVs,包括哺乳动物细胞EVs(mev)和植物源性EVs(pev)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复杂的工程修饰和较低的提取效率严重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促进骨生成的关键因子BMP-2与靶向骨髓细胞的CXCR4蛋白,整合到大肠杆菌表面,成功构建出工程化的BEVs-BC。这些改造后的囊泡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骨靶向性,还显著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有效抑制了卵巢切除小鼠模型中的骨质流失,逆转骨质疏松症。
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它巧妙结合了合成生物学的精准设计与细菌囊泡的天然优势,创造出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生物材料,不仅克服了传统疗法的局限,还大大降低了复杂工程化与提取难度。BEVs-BC的问世,不仅是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的一大跃进,更预示了细菌囊泡在骨骼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潜力,为骨科医学创新疗法树立了新标杆。
综上所述,合成生物学的创新应用,不仅赋予了细菌囊泡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非凡能力,更为临床转化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石,为骨健康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前景。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标志着骨质疏松症治疗进入精准靶向修复的新时代,为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Metabolism上题为“Ahumanomentum-specificmesothelial-likestromalpopulationinhibitsadipogenesisthroughIGFBP2secre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对于治疗人类肥胖非常重要的新细胞。
研究者表示,大网膜脂肪组织(Omentaladiposetissue)与苹果型身材有关,当这种脂肪堆积明显扩大时就会出现这种体型,从而就会增加机体机体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这种扩展并不是因为新脂肪细胞的形成(这一过程称之为脂肪生成,adipogenesis),而是主要通过现有细胞的扩展所致(这一过程称之为肥大,hypertrophy),这就会导致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尽管会热量过剩,但网膜脂肪形成新脂肪细胞的能力有限,这或许与皮下脂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对此知之甚少。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人类大网膜脂肪组织中识别出了一种能阻碍脂肪生成的特殊细胞群,这或许为阐明大网膜脂肪有限的脂肪生成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且对于人类肥胖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细胞能表达高水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2),一种已知抑制脂肪生成的蛋白质。它们通过分泌IGFBP2,直接影响周围脂肪干细胞的分化路径,阻止其成熟为脂肪细胞,从而在源头上调控脂肪累积,避免引发代谢并发症。
2024-05-15生物探索
EpiTrace技术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分辨率来研究细胞的生命周期和谱系发展。
发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的创新研究“Trackingsingle-cellevolutionusingclock-likechromatinaccessibilityloci”,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工具。
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EpiTrace的方法,它能够通过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scATAC-seq)数据,以一种类似“时钟”的方式,追踪细胞的“有丝分裂年龄”(mitoticage)。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细胞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也为研究细胞命运决定、组织再生、衰老以及肿瘤发生等复杂生物过程提供了新的策略。EpiTrace技术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利用基因组中的特定区域——被称为“clock-likedifferentialmethylationloci”(ClockDML)。这些区域的DNA甲基化(DNAm)模式随细胞分裂而变化,反映了细胞的年龄。研究人员发现,随着细胞的分裂,这些区域的染色质可及性(ClockAcc)的异质性会减少,从而为测量细胞的有丝分裂年龄提供了一种新的指标。
细胞的“时钟”:染色质可及性与细胞年龄
EpiTrace技术:从理论到应用
跨越物种的细胞年龄预测
EpiTrace技术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的普适性。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没有活跃DNA甲基化的物种中,如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EpiTrace也能够通过识别与人类ClockDML同源的基因组区域,来预测细胞的年龄。这表明,类似的染色质可及性模式可能是跨物种保守的,为研究不同物种的细胞老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细胞命运与表观遗传时钟
EpiTrace技术还揭示了在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生成,细胞的表观遗传年龄可以被重置。这意味着,通过特定的化学诱导,成体细胞可以恢复到类似于早期胚胎细胞的状态,这一发现对于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从静态快照中恢复细胞发展轨迹
追踪肿瘤克隆演化
在肿瘤学领域,EpiTrace技术的应用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分析胶质母细胞瘤(GBM)样本,研究者们能够追踪肿瘤克隆的演化过程,揭示了肿瘤细胞早期的异质性和克隆分支的演化轨迹。
EpiTrace技术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分辨率来研究细胞的生命周期和谱系发展。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无论是在基础生物学研究,还是在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中,都有着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我们有望在未来揭示更多关于细胞老化和疾病发展的奥秘。
2024-05-15生物世界
该研究强调了不同脂肪微环境的分子和细胞独特性,发现了抗脂肪生成的IGFBP2+网膜细胞亚群,为网膜hASPC的有限的脂肪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ell子刊Cell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Ahumanomentum-specificmesothelial-likestromalpopulationinhibitsadipogenesisthroughIGFBP2secre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RNA测序分析了不同部位的人类脂肪干细胞和祖细胞(hASPC),发现了一种人类网膜特异性间皮样基质细胞群,其通过高表达和分泌IGFBP2,抑制hASPC的脂肪生成和分化,这为干预和治疗肥胖带来了新靶点。
对小鼠的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和祖细胞(ASPC)具有高度异质性,但可以分为至少三个主要亚群,以特定的细胞表面标记和不同的功能特性为特征。例如,Dpp4+(或Ly6c+)细胞为代表的脂肪干细胞(ASC),这是一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在暴露于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下,它们能够形成脂肪。相比之下,Icam1+(或Aoc3+)细胞可被归类为前体脂肪细胞(PreA),相比ASC表现出较低的增殖能力和更稳定的脂肪生成状态。而高表达F3的细胞被称为脂肪生成调节细胞(Areg),它们具有调节其他ASPC分化能力。
对hASPC亚群功能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DPP4+ASPC与在小鼠中发现的ASPC有一些相似之处,与ICAM1+ASPC相比,DPP4+ASPC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和较少的脂肪生成能力。这些发现表明小鼠和人类的ASPC可能具有相似的亚群。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人体的几个脂肪库中对hASPC的异质性和行为进行系统的功能性表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对来自来自4种人体脂肪储库(皮下、肾周、网膜、结肠系膜)的超过30个SVF/Lin-样本进行了单细胞和批量RNA测序分析,发现了两个普遍存在的人ASPC(hASPC)亚群,它们具有不同的增殖和脂肪生成特性,而且比例取决于脂肪库和体重指数(BMI)。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还发现了一个特异性高表达IGFBP2的网膜组织间质细胞群体,它们可以在间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状态之间转换,并通过分泌IGFBP2抑制hASPC的脂肪生成。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和潜在地管理代谢不健康肥胖具有深远意义,揭示网膜脂肪具有限制脂肪细胞形成的内在机制,可能导致开发出调节这一自然过程的新疗法,为通过调控特定脂肪组织行为的靶向疗法奠定了基础。
2024-05-15网易健康
线上秒开,线下随意买,形式合规但事实不合规的处方药销售模式,究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还是带来了健康风险?滥用处方药有何风险?减少处方药滥用,执业药师队伍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知识】
常见病治疗药最易被滥用
在谈处方药滥用的危害前,先来了解购买处方药为什么一定要处方。
“相较于OTC药物,处方药的风险更高,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正确使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药师有时还需调整药物剂量,甚至调整药品的选择。”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康震认为,处方药使用前需要医生的诊断,如果医生没有明确诊断,随意使用处方药不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而且会增多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生活中最容易被滥用的药品是常见病的治疗用药,如感冒、腹泻、疼痛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主任药师金锐认为,患病后,相当一部分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用药,而这些常见病的药品非常容易出现滥用、误用的情况。
金锐介绍,临床中,经常出现患者因为擅自用药、随意联用导致的错误用药情况。“虽然很多药物属于处方药,但也存在患者自行选用的情况,例如看病时‘点药’,或者在药店购买。在实际使用时,很多老百姓可能并不清楚药品成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甚至中药还是西药都分不清楚。例如,很多人会把中西药复方制剂当做中药滥用,也有很多人只要出现咽痛就会自行口服抗生素。”金锐补充道。
滥用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产生耐药
以最常见的抗生素滥用为例,很多人患的感染疾病其实是病毒感染,此时若使用抗生素,非但无效,还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康震认为,即便确认为细菌感染,也需要对照敏感菌科学用药。例如,感冒过程中可能存在支原体感染,盲目使用头孢的效果也不好,此时可能需要用大环内酯的药品治疗,但普通人很难区分,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自己购买服用抗生素可能会存在超长疗程使用的问题,超长疗程使用会干扰人体肠道菌群,引起体质改变,同时,肠道菌群改变了也会造成人体其他功能紊乱。”金锐指出,滥用抗生素亦可能造成耐药性问题,可能会给未来真正出现细菌感染时再用药带来麻烦。
除抗生素外,常见容易被滥用的处方药还包括儿童感冒药、化痰止咳药、某些降糖药以及滴眼液类药物等。
“临床中,我们遇到过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了应避免的尼美舒利、罂粟壳等成分的感冒药。也遇到过成人长期服用含有阿片类生物碱的化痰止咳药(中药含有罂粟壳,西药含有可待因类似成分)出现成瘾性的情况。”金锐指出,最近“大火”的司美格鲁肽如果被滥用,也会引起低血糖、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等。此外,有药物活性成分的滴眼液,会直接作用于眼部,通过黏膜吸收直接产生药效,如果滥用,尽管对全身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对局部的影响非常大。
【观点】
药品零售属性存在问题,药店药师难生存
康震介绍,目前我国药师群体的发展正处于转型中,过去的药师工作更多是配药和药检,而现在的药师要转型为管理患者用药。但在转型过程中,药学教育并未同步跟上,因此,药师的技能以及临床经验缺失,其知识结构和临床技能都不足以支撑管理患者用药问题。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累计在注册有效期内的执业药师782683人,每万人口执业药师为5.5人;注册在药品零售企业的执业药师708883人,占注册总数的90.6%。
“客观来说,我们的药师队伍足够了,但现在药品的零售属性存在问题。”康震指出,药店不应该被当成一个普通的商品店经营,而应该定位为医疗机构的延伸服务,药店药师不应靠药品差价生存,而应靠收取处方调剂费和处方审核费生存。
鼓励药学人员从事教学科普
面对处方药“随意购”的痛点,金锐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药师法》,提升药师在老百姓当中的职业认可度,同时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改变零售药店药师的取酬方式,赋予零售药店药师明确的权利和责任,规范职业行为。在现有过渡期,尽可能让药学水平更高的医院药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零售药店合理用药的工作中。未来,倘若能够打通医院药师与药店药师的管理,将有助于医院药师人才资源辐射到零售药店。
鼓励医疗机构的药学人员从事教学科普工作。金锐指出,目前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科普意愿和激励机制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既有科普能力、又有专业知识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很多自媒体平台上充斥了各种各样的以药品销售为目的的所谓“科普内容”,这不利于全民角度的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其实很简单,总体原则为:无论非处方药还是处方药,都建议患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
“非处方药也容易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例如,很多人出现头疼、腿疼、腰疼就会去药店购买药品,以腰痛为例,出现腰痛的原因有很多,如关节炎、骨质疏松等,但老百姓不理解,很多人觉得吃止痛片、贴止痛膏就可以了。”金锐介绍,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药学人员在医院平台上做线上咨询,有互联网诊疗的公立医院,其平台大多有免费的线上药学咨询服务,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该资源。
今年5月12日至18日是2024年全民营养周。中国营养学会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吃早餐情况不容乐观:工作日18.4%的人不能每天吃早餐,周末29.7%的人不能每天吃早餐,食用谷薯类比例达89.4%,食用奶豆、蔬果的比例不到50%,膳食结构不够合理。早餐怎么吃才健康?
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饭,会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1%,还会增加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风险,对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以及成人的记忆力和情绪也有不良影响。
蔡晶晶指出,碳水、蛋白质、脂肪是构成一顿健康早餐的三大要素。“有条件的可以在早餐中增加蔬菜和水果,种类越丰富越好,但摄入量不宜过多,早餐摄入的热量约占一天人体摄入总热量的30%为宜。例如,普通女性的早餐摄入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两主食足够了。”
【常见误区】
误区1:每天只能吃一个鸡蛋
真相:正常情况下,一天一个鸡蛋足矣,健身人群以及生病等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量的人群也可适当多摄入鸡蛋。
误区2:鸡蛋不能与豆浆同食
真相:鸡蛋可以与豆浆一起吃,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的人喝豆浆可能会引发胀气等不适,可以少喝,其他正常人群则没有这个讲究。
误区3:早上不能空腹喝牛奶
真相:乳糖不耐受人群空腹喝牛奶会加重不适,但这对正常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误区4:油条油饼,美味健康
真相:油条、油饼之类的高温油炸食物,经常吃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引起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肝肾代谢压力增大,增加心脑疾病风险。
现在不少人工作日睡眠不够,周末会选择睡个懒觉,甚至有人能睡大半天。
那么,补觉和不补觉的人有什么差别?
缺觉的人周末补觉,
大大降低抑郁风险!
2024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的研究人员在《睡眠医学》期刊上刊发了一项关于“周末补觉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研究。这项涉及5000多人的研究发现,对于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来说,周末补个觉,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降低。
与周末不补觉的人相比,周末补觉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19%。
尤其是在工作日睡眠不足的(睡眠小于7小时)的参与者中,与周末不补觉的人相比,周末补觉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34%。
这表明周末睡懒觉或可成为调节心理状态的主动策略。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平时睡得少,可以通过周末补觉来改善抑郁症状。①②
心脏或也受益
虽然对于缺觉的人,周末补觉获益更大。但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研究提醒:补觉千万别超2小时。
2021年《睡眠医学》上刊发的一项5000余人的研究显示,以8小时睡眠为金标准,周末睡1个小时的懒觉,能让抑郁风险降低约30%。多睡2小时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可能降低48%。
还有,对于平时不缺觉的人,周末还是保持规律的作息更好,根本不用额外补觉。
而且周末补觉,也不能完全抵消平时不良作息带来的危害,只不过是暂时缓解。长期剥夺睡眠,还是会造成体力透支、免疫力下降,体质越来越差。2023年一项发表在《睡眠健康》期刊上的研究,对6000余名平均年龄为50岁的成年参与者进行睡眠调查,结果发现,睡眠节奏差异大的人更容易早衰。⑥
所以,如果平时能保持足够的、规律的睡眠,还是不要主动熬夜的好。
周末补觉注意3点!
不然越补越累
为什么很多人补觉后感觉下周一更难过呢?因为补觉的方法不对!原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余周伟2021年在“睡眠科学”公号刊文表示,如果晚上放纵玩,第二天睡到中午自然醒,这种作息会打乱体内的昼夜节律,从而造成当天晚上难入睡,第二天更难起。如果这种状态延续到周一,那肯定是以最糟糕的状态来迎接新的一周。
如何补觉才合理呢?余周伟医生给出了3个建议:
1.周末补觉不能睡太多
2.周末补觉别忘记午睡
周末补觉,中午可以再小补一次。吃过午饭,在下午3点之前小睡20—30分钟。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工作日的睡眠不足,而且也不会造成昼夜节律的混乱。
3.周日提前半小时入睡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多提前一点?因为如果提前太多,不一定睡得着。与其在床上躺着焦虑,不如起来找点事做。⑦
2024-05-14网易健康
“快!快送他去医院!”
这天,小李像往常一样敲了敲阿伟的房门,里面却没回应。推门一看,发现阿伟倒在地上,脸色苍白,怎么都叫不醒。
工友们惊慌失措地抬起阿伟,火速将他送往了附近的医院。
经过一系列紧急检查,医生发现阿伟的血糖竟然高达66mmol/L!这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情况十分危急。
一夜抢救后,阿伟终于睁开了眼睛。
“我那天吃了隔夜的生蚝和包菜,是因为吃了这些东西才这样吗?”阿伟虚弱地说。
医生语重心长地告诫:"你真是福大命大,以后千万别再吃隔夜的海鲜了。"
一、隔夜饭菜会致癌不能吃,有道理吗?
其实,亚硝酸盐不是剩菜特有,它本来就存在于所有蔬菜中,通常含量为1mg/kg。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受储存条件影响,如果储存不当,含量就会上升。
当食物烹饪后隔夜储存,亚硝酸盐含量可能会有轻微上升,但增加的量很少,吃了并不会致癌。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隔夜菜含有多少亚硝酸盐,有研究人员从食堂随机抽取了三种不同的熟食——白菜、胡萝卜和牛肉,并在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分别测试了它们的亚硝酸盐含量。
结果显示,在4℃的冷藏条件下,在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这三种食物的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国家规定的亚硝酸盐的残留量上限。
所以,只要隔夜菜在4℃的冷藏环境下妥善保存,至少在2天内,其亚硝酸盐含量都保持在人体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根本不用担心中毒或者致癌。
不过,隔夜饭还是要注意储存方式,如果储存容器没有密封或储存容器不干净,会滋生大量微生物和细菌,这就会大大增加亚硝酸盐的含量。
二、隔夜茶是“致癌大户”?告诉你真相
事实上,隔夜茶是没有毒的,可以饮用。
另外,隔夜茶中的亚硝酸盐也未超标,因此隔夜茶只要没有变质,是可以饮用的,不过还是提倡现泡现饮,尽量少喝隔夜茶。
一般来说,食用0.3克亚硝酸盐就可能导致中毒,
3克就可能致人死亡
不过,不用对亚硝酸盐过于恐慌,只有摄入过量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添加剂委员会指出,每天每公斤体重0.07mg以内的亚硝酸盐可以的,也就是说,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4毫克的亚硝酸盐完全没有问题。
三、真正不宜过夜的,是这4种食物
虽然我们都知道节约是美德,但不是所有食物都适合“留到明天”,隔夜后可能会化身威胁健康的“隐形炸弹”。
·绿叶
有实验指出,在室温下放置12小时后,叶菜类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显著增加,部分样本的亚硝酸盐含量甚至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规定的腌渍蔬菜中亚硝酸盐20mg/kg的上限。
·海鲜水产
如螃蟹、鱼类、虾类等,这些高蛋白食物隔夜后可能产生蛋白质降解物,容易损伤肝脏和肾脏。海鲜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建议在新鲜状态下食用最佳。
·银耳、木耳和蘑菇
这些食物煮熟后应尽量当天吃完,避免滋生细菌。
·汤类
四、隔夜饭菜怎么保存才安心?送你一份小攻略
不少朋友听到隔夜饭菜,心理还是有点害怕。别担心,只要避开这些存放误区,隔夜饭也能放心吃。
1、高蛋白食材不宜放
隔夜饭中如果含有肉类、海鲜等高蛋白食材,在储存不当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细菌,食用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高蛋白食材,应尽量避免隔夜食用。
2、储存器具有选择
建议使用玻璃或陶瓷制品盛放米饭以减少潜在危险。
使用铝制器皿或铁锅煮饭进行隔夜保存,由于金属离子会加速酸性亚硝胺形成,增加患胃癌风险。
3、充分加热
吃隔夜饭前一定要确保彻底加热至熟透。隔夜饭如果没有充分加热就食用,容易引发胃肠炎。
4、做好密封
隔夜饭要盖上保鲜膜或者密封好放进冰箱里冷藏。如果没有密封好保存,会导致饭菜氧化变质,诱发急性肠胃炎。
为了避免食品安全隐患,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同时也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2024-05-15海外网
据日本NHK电视台5月15日报道,近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病例报告在日本激增。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多数感染的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若发病急,可致人死亡。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日本共801人患病,为2023年同期的2.76倍。2023年全年,日本共941人患病,为历史最高值,而今年的发病情况明显比2023年严重。
NHK电视台称,病例激增原因和患者具体的感染原因尚不明确。日本三重医院院长谷口清表示,“很多人自身携带这些细菌,细菌容易通过伤口侵入人体。”他呼吁人们勤洗手,受伤后勤消毒。
2024-05-15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易舒冉)14日,记者从中国残联获悉:近5年来,中国残联设立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聚焦助残领域科技创新与应用。目前,人工耳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已使我国近90%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据悉,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各地将紧扣助残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将赴基层开展《我的梦》《千手千眼》公益演出。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5月13日电(记者王晓梅)南非卫生部13日证实,南非确诊一例猴痘病例。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5月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叶山东、主任郑茂团队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方皓舒团队,首次提出“氧化应激躲避”概念,揭示了机体调控氧化应激压力的全新机制,为理解细胞如何应对氧化应激提供了新思路,并为代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向。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人员发现,当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时,脂多糖结合蛋白(LBP)会聚集在脂滴中,且表达水平会增加。同时,还原剂N-乙酰-L-半胱氨酸处理可以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并增加磷脂合成。磷脂可以与甘油三酯竞争性结合LBP,促进LBP转运出脂滴并促进脂解。但是,在氧化应激未消除的环境下,使用磷脂治疗脂肪肝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过氧化还原酶4作为细胞氧化还原信号的感应器,能通过与LBP互作来调控LBP/甘油三酯的脂滴穿梭过程,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此外,长期的压力刺激应激会上调LBP表达,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研究人员介绍,LBP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和“氧化应激躲避”的核心分子,是连接压力—氧化应激—代谢紊乱—肥胖的重要枢纽。因此,抗氧化疗法是一种治疗由LBP引起肥胖的潜在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疾病。以往研究表明,肠壁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缺少神经节细胞,会导致肠段失去正常蠕动功能,进而形成肠梗阻。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此外,研究团队利用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揭示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与肠道细胞发育之间错综复杂的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一些分子在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迁移过程与肠道其他细胞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信号受损时,将影响波阵面肠神经嵴细胞迁移、调控的基因表达,可能导致先天性巨结肠发生。
冯杰雄说,此项研究对阐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潜在诊断和治疗靶点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有望为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王朝辉介绍,这种“术后即用型”的微针贴片,装载了可响应肿瘤微环境化学信号的半导体纳米晶。微针贴片通过原位纳米酶催化效应,持续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从而使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识别、杀伤与记忆。
运用小鼠乳腺癌模型,研究人员证实,贴片作用于小鼠残余肿瘤,可大幅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激活小鼠免疫记忆效应,抵抗远端肿瘤。同时,由于植入型微针贴片仅装载生物相容性纳米晶,便于均一化制备,因此其术后应用十分便捷,具有较强转化潜力,可为肿瘤手术与化疗提供一种新的“衔接”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都会经历突然的摔倒。年轻人摔一跤可能没什么大碍,但对老年人来说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背后隐藏着老龄化过程中肌肉逐渐退化的问题。
肌肉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人体的每一个动作。但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功能会逐渐下降,这一过程被医学界称为肌肉衰老。肌肉就像橡皮筋一样,会随着年龄增加从富有弹性逐渐变得松弛脆弱。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队列的下肢肌肉活检样本中的387000多个细胞/细胞核,详细描述了细胞群体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发现了老年人群中新出现的细胞群体,并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细胞特异性特征和多细胞间网络互动特性。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关键肌肉细胞开始逐渐消失,特别是那些支持快速和力量活动的肌肉细胞。这些细胞的减少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增加了他们摔倒的风险。
研究发现,快速肌纤维会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而慢速肌纤维则相对稳定。对此,研究人员构建了快速和慢速肌纤维退变的分子路径,找到了两种肌纤维退变机制的差异。他们发现,慢速肌纤维退变较为缓慢,而快速肌纤维退变较为迅速。这说明慢速肌纤维面对衰老的应激具有较好耐受能力。这些变化代表了身体对衰老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研究人员解释,人的身体试图通过保留更多耐力型肌纤维来应对老化带来的挑战,但这些变化也可能是导致肌少症的潜在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肌纤维群体。这些肌纤维在年轻人中几乎看不到,却在老年人中逐渐增多,比如修复型和退变型肌纤维亚型等。它们有一部分可能是肌纤维中率先衰老的群体,也可能是身体为了抵抗老化特别“培养”的“士兵”,能在老年人身体中发挥特殊保护作用,帮助维持肌肉功能,减缓衰老过程。
肌肉中还含有一种神奇的肌肉干细胞,它在人成年后便处于静止状态,但在肌肉受到损伤时会被激活,退出静止状态,开始增殖分化为肌细胞,以修复受损肌肉。然而,修复能力较强的静息态肌肉干细胞在肌肉衰老过程中逐步减少,且呈现出持续性激活特征,最终导致它们无法有效增殖和分化以修复受损肌肉。这可能是衰老过程中肌肉干细胞耗竭的机制之一。
研究团队发现,内皮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明显改变,促炎和趋化信号增加,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并启动炎症程序。这些变化表明,衰老后的肌肉在遭受损伤时更难修复,并可能促进全身性炎症和加速老年人整体身体功能衰退。
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赖毅维说:“我们的研究为理解人类衰老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肌肉衰老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为诊断老年性肌萎缩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研究者可将患者肌肉样本里的细胞或分子特征对应到肌肉衰老过程单细胞图谱,即可量化其肌肉衰老程度。同时,研究发现的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细胞亚型,或许可以为未来靶向性治疗老年性肌萎缩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逆转肌肉衰老提供可能。
2024-05-16北京青年报
不少用户发现,一些网售食品的商家不在商品介绍页展示配料表,或者故意隐瞒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信息,有的甚至把配料表粘在快递泡沫箱内侧,或者只有当买家主动索要时才提供甚至不提供……近日媒体调查采访发现,这些现象十分常见,导致消费者网购食品如同开盲盒。(5月15日《中国消费者报》)
无论是从法律还是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提供食品配料表均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此才能让监督查得明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违者必然要受到相应处罚,这也是基本常识。可为什么很多网售食品宁愿冒着受到处罚的风险,仍然想办法隐瞒配料表信息、提供错误信息,甚至根本没有配料表信息呢?
首先,食品配料表“躲猫猫”,不排除有人确实拿不出。做一个准确的配料表,既不能多写,也不能有漏项,这对于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或家庭作坊而言并不容易。如果省略这道工序,就可节省不少成本,假如消费者执意索要,则可随便提供一个不准确的配料表应付了事。
其次,难免有人耍滑头,通过故意隐瞒食品配料表逃避监督,或者至少希望做到少惹麻烦。把配料表制作得太具体、展示得太明白,客观上给食品成分鉴定提供了方便,当消费者发现货不对路,详细罗列食品成分的配料表就会成为维权的证据。因此有商家认为,不如搞“模糊战略”,或把配料表制作得十分粗糙,比如只列举最常见的几样配料,其他配料则用“等”来代替等。如此操作,就可以增加消费者维权的难度。
不管商家是因为没有能力或是因为懒惰等原因隐瞒配料表,隐瞒配料表这一行为本身隐藏着诸多风险。有的食品本身相对安全,但如果消费者吃得不明不白,也会威胁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假设消费者对某种食品成分过敏,就可能因隐瞒配料表误食该种食品而导致过敏。比如食品当中含有蚕豆却没有加以说明,就会导致蚕豆病患者误食后病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更值得警惕的是,往食品里面非法添加药品等物质,然后通过隐瞒配料表来掩盖事实,以至于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下大量药品,其面临的健康威胁就会更大。
由此看来,对于网售食品隐瞒配料表的现象,既要从法律层面看到其行为违法,也要从健康角度看到其威胁,且动机不同,威胁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关部门应该深挖这一现象背后的动机,然后进行分类处置,如此才能做到精准施策,尽快遏制这类现象多发势头,进一步守护好网购者“舌尖上的安全”。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荧光染料,观察染料从小鼠大脑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并从大脑中清除的速度。他们发现,与保持清醒的小鼠相比,睡眠和处于麻醉状态的小鼠,染料清除率分别降低了约30%和50%。
此前,主流观点认为,睡眠可以提高大脑中毒素的清除率,并通过淋巴系统实现。但这一点从未得到最终证实,之前的研究依赖的是间接测量大脑中液体流量的方法。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不清楚是什么减缓了大脑中毒素分子的清除速度,可能是分子的大小影响了其在大脑中移动的速度,也可能是不同化合物会通过不同系统被清除。
肺动脉高压(PAH)是由炎症等因素引起的肺部和心脏动脉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此前研究显示,超声波刺激脾脏神经可以抑制炎症。
在最新研究中,美国纽约范斯坦医学研究所的斯塔夫罗斯·扎纳斯及其团队,通过超声波疗法刺激了9只患有PAH大鼠的脾脏神经。经过两周治疗后,这些大鼠的动脉血压平均比对照组的7只啮齿类动物低30%。
此外,接受超声波治疗的大鼠炎症明显减少,心脏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动脉壁也变得更薄。这种疗效在治疗结束后至少持续了两周。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迪帕克·巴特指出,这项研究揭示了超声波刺激在治疗PAH方面的潜力,未来的人体试验有望产生类似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