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是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发生脱水缩合反应而来的高聚合物。
图表:PET基本介绍
2011年4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宣布,国家修订并发布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该目录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后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对有关条目进行了修订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该目录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
图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对乙二醇的规定
2014年以来,马来西亚和埃及政府同时宣布,将在未来数日对来自全球各地的PET船货进行反倾销调查,届时将对这些外来PET收取进口反倾销税。与此同时,因限满到期(截止2014年7月11号),土耳其政府表示也将重审其PET进口保障措施。
前瞻分析,马来西亚、埃及、土耳其三国同时展开PET反倾销调查,这对于亚洲PET生产商而言是一个“噩耗”。作为PET生产大国,一旦反倾销政策正式出台,未来中国PET出口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图表:我国PET出口受多国反倾销调查
PET主要原料对乙二醇(EG)和对苯二甲酸(PTA)大量用作纤维,可分为非工程塑料级和工程塑料级两大类。
PET具有优良的特性(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强韧性、电绝缘性、安全性等),价格便宜,所以广泛用做纤维、薄膜、工程塑料、聚酯瓶等。
图表:PET行业产业链介绍
PET在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壮大于90年代中期。至2004年,我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产能为1650万吨/年,同比增长30.5%;产量为1170万吨/年,同比增长16.2%;2010年我国PET产量达2340万吨,成为PET世界生产、消费第一大国;2014年,我国PET产量为3410万吨。
图表:2000-2014年我国PET产量增长情况(单位:万吨,%)
行业财务指标、经济指标、效益指标等更多内容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一)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二)美国杜邦公司
(三)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六、中国PET行业领先企业
(一)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二)江苏三房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四)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五)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六)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七)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八)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九)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市场偏重于数量要求的特点,大部分生产企业过多扩张常规化产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普遍存在自有技术水平低的弱点。中国虽然在某些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核心技术、产业化规模以及新产品应用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高新技术纤维及差别化纤维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从行业内部竞争来看,行业参与者较多,虽然整体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看还不高;可另一方面,我国PET存在现有产能中同质化产品过剩的问题。因此整体来看,PET行业整体较为激烈。
图表:PET行业行业内部竞争分析
受聚酯行业景气度低迷影响,部分原计划投产的聚酯装置延期投产,即便如此,2014年聚酯行业产能释放依然可观,行业竞争加剧、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整个行业利润处于较低水平。
此外,由于PET行业规模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单线生产能力由240吨/天提高到600吨/天、900吨/天,聚酯装置趋向大型化、自动化和短流程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平均规模越来越大,且行业呈现出不断向大企业,特别是江浙地区大企业集中的态势,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新进入企业要想达到此规模难度较大并且不经济。
因此,总体判断,PET行业所面临的新进入者威胁较小。
PET行业上游原材料主要为PTA和乙二醇,总体来看,PET行业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弱。
在国内PET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上游原材料PX、MEG生产能力却并不强,进口依存度一度超过50%,导致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缺失。另一方面,从国内市场来看,超过90%以上的PET企业为民营企业,但PX、MEG货源却主要控制在中石化、中石油手中。综上,上游原材料行业的高度垄断,致使产业链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
图表:PET行业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总体来看,PET对其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一般。
图表:PET行业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PET在涤纶行业基本无替代品,并且,在PET的下游消费中,涤纶是最重要的领域,达到80%以上,因此总体来看,PET行业产品替代威胁较小。
图表:PET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对各方面的竞争情况进行量化,1代表最大,0代表最小,目前我国PET行业五力竞争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