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源学校第三学期课程给学生的实际获得
1.途径
正如《学科改进意见》指出“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玩中学’、‘做中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
如何落实10%课时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统整各类学习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社会大课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
2013年京源学校提出了“第三学期课程”的概念,即利用寒暑假及春秋季节的小长假,开展系统而丰富的科学探索与实践课程。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近自然、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开展科学探索、人文考察和艺术采风等体验式活动。
通过第三学期实践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欲望。也实现了第三学期的课程目标(1)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社会,学会带着责任感投入学习和工作。(2)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世界,不断拓宽视野进而胸怀天下。(3)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本领,尝试把知识和能力转化成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4)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人生阅历,给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留下值得回忆的经历和故事。
【学生感受1】
云南的夜晚
初一(2)班陈盈
曾经仰望浩瀚的星空,得以窥见几颗孤星与一轮皎月,很想用镜头将它们永恒地定格,但苦于没有机会,直到到了七彩云南,才如愿。
帝都的天大多是灰蒙蒙的,而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天,却是碧蓝的。
这天的天气格外的好,下午四点钟,暖黄色的光晕染着天边的云,太阳渐渐沉入群山,最后只露出一点微红的光。
第一次看云南的日落,真好。
像是走马灯又转了一副新的画片,天已经完全浸入了浓稠的黑色。那星星泛着泠泠的白光,就好像细碎的钻石洒在了黑色的幕布上一样。
天愈黑,光愈亮。
月亮悬挂在空中,今天是月全食。
红色的光与白色的光整齐盘踞在月亮的两侧,而在它们的过渡处,红与白的交融,光与暗的交织,混沌而痛苦,像凤凰涅槃重生。
它是诱人的,却又是不可亵渎的。
第一次亲身看到真正的月全食,真好。
我酷爱摄影,但从未能有机会拍摄一张关于月全食的照片。
而当这个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
我觉得我的心在胸膛里快速的跳动着,联动着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我的手在颤抖着,一瞬间差点忘记按下快门。
我一共拍了47张月全食的照片,在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手不停的在颤抖,分不清是因为激动还是酸痛,但心里却满满的——就像是小孩子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那般,喜悦、激动……很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全身的舒畅感无以言表。
第一次拍月全食,真好。
月亮上的红光逐渐消退,它并不是夜空中的绝对主角。
星星一直在闪烁,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猎户座的腰带三星。
像几千年前的人们一样,在猎户座腰带三星下虔诚的祈祷:天上的神明啊,你可曾听到我的心声?你是否掌管着人间,是否曾俯视着渺小的人类?是否照拂着你虔诚的信徒?
没有人说话,只有那三颗明亮的星还在闪烁着神秘的光。已经数不清楚,有多少人为它痴迷而疯狂着,但只要抬头看一看,那来自远古的神秘,足以让人献出他们的灵魂。
至此,我已将这神秘星空的一角留在我的相机里。
但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世间的风景与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尝在我“心外”?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云南,一片神奇的土地
初一(1)班聂能静
自从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我就真实地感受到这里的独特与那份淳朴风情。
哈尼人家
当我们还带着疲倦傍着暮霭走进哈尼族的村寨,迎面而来的是分房。兴冲冲地跑进9号房时,阿妈笑着迎接我们这群初来乍到的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我们觉得有点生疏,不好意思地站在屋内,只顾惊叹环境的美丽。而阿妈早已拿着几套哈尼族特有的服饰向我们走来:“看,这些都是我亲手缝制的。”说完,他的脸上自然多了几分慈爱。见到我们兴奋地穿上服饰,她又笑呵呵地说:“走啦,咱们准备端菜去吃长街宴。”“长街宴?”“对啊,就是这里特有的习俗,家家户户的把饭菜拿出来共享的。”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的架势:桌子摆成了长龙,家家户户端出精心准备的饭菜。我们不懂客气二字,上来就胡吃一通。但阿妈没有。他先是帮我们盛完饭,又来照顾到桌前来品尝美食的人们。当她把那清香四溢的饭菜夹到我碗里的时候,我深切地体会到:第一次,真好。
筵席散去,夜晚的星星格外明亮地闪耀,但我们却没有丝毫睡意。我们又蹲在火烧前,看着阿妈用肥腻的馅儿,扎成巴掌大的一个方块儿,再放进大锅蒸熟,最后热气腾腾地摊开。我们吃着美味的糍粑,对着善谈的二老聊起了无数话题:关于云南的天气,关于儿女,关于服饰等等。当问到二女何处的时候,他们用有些苍老的语调——我第一次听见他们这么说话:“他们在外地打工啊。”但马上又换成了轻快的语调:“不要紧的,反正几个月就回来一次。”我能明显听出其中包含的辛酸。也正是如此,他们就把我们当做了他们的儿女,悉心地照顾我们啊。
到了第二天,我们要去体验在泥塘里抓鱼。当第一次挽起裤脚在你汤里举步维艰,当第一次不顾脸面把身上弄的泥泞不堪,当第一次看到鱼鳞在水面上的影子像个女汉子一样猛地冲上去……我在里面充分体验了第一次的乐趣。但回来的时候我很发愁怎么回去,这是,我听见了阿妈在上面的召唤。急忙上去,她给我冲脚,还怜爱的看着我:“呦,咋弄的这么脏啊,赶快洗洗。”说完便对着我的脚冲水。虽然那水是凉的,但在我心里,那就是吗,满满地阿妈的爱啊!刚才还装女汉子在泥塘里大大咧咧的我,这时也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离别的脚步近了,我们马上就要挥手告别哈尼村寨了。此时的我们也早没了昨日的拘谨,依依地向二老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最后阿妈每人给了我们一包茶叶,叫我们回去好好品尝。我把茶叶紧紧的攥在手里,并忍住眼泪不哭出来。最后离别终要到来,阿妈最后的告别连同后面的风景一起像照片一样印在我的脑海。
现在每当看到那报警新采集的茶叶,我就会想起这第一次哈尼寨之旅,他就像这团绿一样永远被我铭记。
恐龙基地的那个小男孩
我们今天去挖化石了。
走着走着,有一位专业挖化石的村民,后面跟着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身着蓝色上衣,灰色底裤。他那双清澈的眼睛似乎能把所有杂念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且他的体力也是好的惊人:只见他飞一般地穿过一个个令我生畏的树林、独木桥、可按……我都被他的动作所惊叹。
挖化石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老师也跟我们说过,只有5%~10%的几率能挖到化石。肩上的背包越来越重,脚下的步子也越来越沉重。忽然眼前出现一只稚嫩的小手:“给!”瞬间手心中出现了一块化石。当我正要对他表示衷心感谢时,他却飞一般地走了。小男孩的举动让我心中倍感温暖。后来我发现他的父亲也是如此——把辛辛苦苦挖到的化石弄碎,再分发给我们。
后来,我们到了一个地方休息,令我意外的事,他向我要纸和笔。我当时心里很慌,因为我只带了一个写过字的本子和两根所剩不多水的笔。但我马上把本子用过的地方撕了下来,又把笔递给了他。他如获至宝,立马在本子的第一页写上了这样的一句话,“一天,我看见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村zhuāng(庄)”。看到他不会写“庄”字,我和CC就在他旁边教他怎么写。他一笔一划写的非常卖力,字写的也很好看而且他的接受能力极强。但是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场景,我从心底感到了一丝心酸。
最后我们要返回了,他又跟我提起了一件事:“姐姐你知道吗,我特别想要一种哨子,可是这里没有卖的,真的好难受。”我心中瞬间想起我的哨子:“我可以给你啊!如果你能跟我回到大巴车旁的话。”他惊喜地跳了起来:
但是马上发车了,我还是迟迟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心中也像有一团火似的越来越急。我不能言而无信啊!可是他如果再不来,我不就失信了吗?!而且那个小男孩会很难受的!最后离发车只剩两分钟,我已经难受的要哭,但是也算是急中生智:可以把哨子给当地的村民,再让他给那个小男孩呀!想到这里,我立马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我的行李箱,并和CC一起把哨子给了当地的村民。我仍记得当时拿出哨子后给村民时,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的感觉,从心底觉得很踏实,很幸福。
以后的每一天,我不知为什么都会在脑子里浮现出那个小男孩的身影,还有无数次在心底问起一个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那个哨子现在在那个小男孩的手里面吗?
【家长感受1】
京源学校初一(5)班韩远凝家长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说,“经过长途旅行而互相不讨厌的人才能成为朋友。”——从现实生活中看,的确如此。中学的朋友又那么重要,往往会是一生的好友。
团队配合一直是阿嘟的长项,从幼儿园时代起,她就参与乐高(LEGO)机器人比赛,转战国内外。她擅长组织和讲解。从老师给传过来的为数不多的照片看,在这次的活动中,阿嘟依然发挥了自己的传统优势。哦,对,纸上那只睡觉的兔子一定是她画的,实在搞不懂她是怎么定义兔子与热带雨林、橡胶林的关系的,无厘头也是她一贯的风格。但愿这个兔子不是在说:“哦,Zzzz,同学们,韩远凝讲的太枯燥了,我先睡了,你们继续听……”
虽然这张照片的角度有点偏,我还是能看出来,阿嘟的嘴角是上扬的——她做类似给鸽子量尺寸这种的手工活儿总是很开心,就像在家里刻橡皮章、做羊毛毡、给猫梳毛……而且看样子跟这2个男生配合的不错,这也不奇怪,在乐高战队里阿嘟经常是唯一的一个女生,除去组织和讲解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团结其他队友(坏脾气的小男生),希望她能一直保持这种向心力。这次云南之行应该也不错吧,看,2个男生专注工作,鸽子也服服帖帖的……当然,这只可怜的鸽子一定不这么想,它是被这个比男生还高大壮的女生给吓晕了。
看到这些照片,听到阿嘟絮絮叨叨的陈述,我放心了,她很享受这次旅行,她在热成狗,累成狗,冻成狗的情况下和老师、路人、大多数同学都相处的很好,与那个替她吵架的女生成为了好朋友,在团队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与优势……怎么说呢,这6K多,我觉得挺值的,也顺便感谢下京源学校能安排这样的活动。
阿嘟不在家的时候,家里安静得有些无聊,现在她回来了,又喧闹得让人烦恼,类似钱钟书先生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作为父母,既希望孩子常在身边,也希望孩子多出去长见识,永远的围城。
【家长感受2】
心随儿女“梦”游记
——京源学校初一(7)班陈奕锦家长
阳春三月,春风轻轻地吹着。北京的春天虽然还有几丝凉意,但我依然喜欢这样的季节。因为,小草在发芽,花儿在开放,万物在复苏,处处散发着幽香的气息,令人心喜、令人遐想、令人陶醉。仿佛我们置身于一幅清新、淡雅、温馨的美丽画卷中……
时逢这般美好的季节,京源学校组织初一学生前往云南、烟台、青岛参加科学考察活动,作为家长,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组织这样的活动,既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开阔眼界、掌握知识、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在这次科考活动中,我的女儿去了烟台。在女儿离开父母身边的一段日子里,一种由然而生的牵挂、担心、欣慰、自豪交织在心头,在她和我们每次通话、视频后,都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正如文中标题“心随女儿‘梦’游”一样,我们的心一直追随着女儿。我想,我们的家长都感同深受。这次远行,让我们父母感受最深的是女儿长大了、自力了、自信了、坚强了、勇敢了!
通过一次科考活动,说实话,作为家长,并不指望女儿就能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得到多少东西,我只希望她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但这次远行,出乎意料的让我们感觉到女儿领悟、感受和做到了“五个学会”:
学会了自力和自觉。在我看来,自力和自觉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基础。女儿临行前,自己参照学校下发的个人物品准备清单,对自己需要什么,出行前应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自己都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准备,并按要求逐一进行了购买和落实,包括自己的行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家长并没有参与,只是给她提了些建议。仅从这一点看,女儿对这次活动表现出了非常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最关键的是她的自立自理能力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了。
学会了合作和合群。生存是一门艺术,它的第一法则就是合作和合群。任何一个机构、企业和团体,离开了合作,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更谈不上战斗力和效益。合群就跟大家合得来,结成团体,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这次科考活动中,她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剖了鱼,相互讨论了解了鱼的身体结构;他们一起打捞浮游生物,并一起完成了研究报告和报告的汇报。在和我们通话的过程中感觉得出,她有很强的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和大家相处非常融洽。正是因为有了合作和合群,大家才顺利顺心,开心愉快。
这次科考活动结束了,烟台之行也结束了,同学们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自然。但这次活动在孩子的人生成长道路上播下了一粒珍贵的种子,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收获了美丽如画的春天!往日家长的担忧和担心似乎已成为了多余,因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有了属于他们的天空,作为家长应该放手让他们快乐、健康、阳光、自在的成长!
让心随儿女“梦”游记美梦成真,孩子的梦,家长的梦,学校的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