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需要检查特定疾病时才去做检查。
而常规体检更是“没什么用”。
事实并非如此。
常规体检可以更好发现和控制慢性病,
促进生活习惯改变、疫苗接种和癌症筛查,
而且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
各年龄段的人应该重点筛查哪些项目?
常规体检,通常包括以下3类检查
在此基础上,体检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如生活方式、过往疾病史、家族史等,增加个性化筛查项目。
20-30岁,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处于较高水平。这个阶段除了常规体检,需多注意传染病的筛查和预防,比如肝炎、消化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泌尿、生殖系统(HPV、睾丸癌)感染等。特别注意的是,女性在20岁就要开始注意乳腺和宫颈的健康。
体检中建议重视和增加以下检项:
40岁开始,人体的患癌风险增加,要开始定期早癌筛查。
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建议直系亲属子女,把病人发病年龄减去15岁,作为自己开始筛查的年龄。
50岁+:全面、深度的身体检查
60岁开始,每年要对身体进行全面、深度的检查。人身体的血管开始老化脆弱,因此除了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肾损害等疾病的常规检查外,还应该注意耳鼻喉和眼底病变的发生,及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必要时可使用磁共振等深度筛查手段。
不必做的体检项目
基因筛查癌症
其噱头为
“一滴唾液就能筛查癌症”
但这种基因检测只适用于
有家族遗传史的癌症高危人群
微量元素检测
成人体检常常被开这一项
但其实早在2013年
卫计委就规定了
不宜将微量元素作为体检普查项目
因这并不能准确反映微量元素水平
PET-CT检查
噱头:可看到全身病灶的检查
PET-CT确实可在患者中找到肿瘤病灶
但比起其他筛查方式并没明显优势
而且常规体检很容易有假阳性结果
不是肿瘤识别成肿瘤,造成过度医疗
这两类人要尤其注意体检
无论在什么年龄段,必要的体检都不能少,而对于以下两类人,更要注重体检。
1、BMI异常的人
身体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方式,其正常值在18.5kg/m2-30kg/m2。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可预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冠心病和4.5%的缺血性中风,以及34.4%的2型糖尿病。
此外,与腰围健康(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的人群相比,腹型肥胖的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0%,死亡风险增加32%。
因此,对于BMI异常的人,一定要定期进行体检,同时,通过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将自己的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有癌症家族史的人
我国多种癌症发病率都处于世界上较靠前的水平,而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往往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
因此,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要尤其注重癌症的筛查。目前具有较高遗传率的常见癌症有乳腺癌、胃癌、肠癌、肝癌、鼻咽癌等。
体检注意事项
体检化验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9:00;糖尿病患者可与医务人员沟通,请尽早采血,避免低血糖。
2.空腹体检项目
有血生化检查、肝胆胰腺B超,消化系统检查中的:钡餐透视,胃镜检查,碳-13尿素呼气试验。
3.饮食的注意事项
体检前1~3天饮食要清淡,不饮酒和暴饮暴食,尽量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健康检查前一天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免影响健康检查结果。最好能洗个澡。检查前最好禁食8~12小时,检查当日早晨应禁食、禁水。
4.穿着
5.女性特别注意事项
未婚女性禁止行妇科检查及妇科腔内B超检查。中青年女性建议体检避开月经期(因月经期间不能进行妇科检查以免引起感染)。怀孕和疑似怀孕的受检者,核磁检查前需告知医务人员。妇检前24-48小时避免性生活、盆浴、阴道冲洗及阴道用药。
6、其他
抽血后请按压穿刺点3-5分钟,直至不出血。测量血压及心电图检查要求安静状态下进行。为了保证尿液检查的准确性,请务必采集中间段清洁尿液。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者,晨起应照常服药,可饮白开水50-100毫升,一是给体检医师评价降压效果提供依据,二是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发生意外。但糖尿病患者降糖药需携带至医院,用餐前服用。
最后,我们借助一张图,可以很好知道每个年龄段需要重点检查哪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