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0月19日报道: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450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的新书《病人家属,请来一下》通过近百个解答,以病人家属的角度提问并解答,从信息、心理、经济和陪护四方面全方位科普,给出可操作性建议。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生?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我们会不会遗传?我们怎么照顾病人?……这些问题是王兴日常与病人家属沟通中常被问到的问题。他在书中结合十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以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议。“这是医生倾听病人及家属的顾虑后,讲述背后的原因,解释这些顾虑是否有必要。那么,病人和家属理解后就不会那么焦虑。”王兴说。
为何癌症的发生将成为常态?
“癌症的发生将成为一个常态”,这是王兴在书中提出的结论,在一般人看来却很难接受。王兴解释,癌症是环境因素、基因因素累积的疾病,中国人一生患癌的概率在20%左右。“和膝关节损伤、心脏病一样,癌症是人类寿命变长的‘副产品’。平均寿命越来越大,发病率就会越高。”
年轻人体检要做哪些项目?
和很多疾病一样,癌症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明显。王兴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大家参与体检的项目变多,发现癌症的几率也就变高。“以前五六十岁是发现肺癌的高峰期,有可能就是年轻时候没有做CT,现在三四十岁就有可能查出来”;二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仅是工作压力,电子烟,女性养颜产品里面可能添加甲状腺激素、雌激素等激素成分。他还特别提到,“厨房油烟是女性肺癌高发的一个主要病因,大家做饭一定要开油烟机。”
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王兴建议进行体检和自我筛查。他表示,每一到两年要做的体检项目最好包括:甲状腺B超、胸部CT、腹部B超。女性还要做乳腺B超或者钼钯检查、盆腔B超,其中乳腺B超最好一年一次。
活着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不得癌
最近,网上开始流传“90%的癌症直接或间接与心理、情绪有关”。王兴并不认同情绪、心理会对癌症造成很大影响,“我们想把不知道怎么产生的疾病,或者没有研究清楚的病,归因成我们理解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没有必要”。
王兴告诉记者,自己常说一句话:“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就是为了活得开心,而不是为了不得癌。”他再次建议,提前做好经济规划和体检规划,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下半夜三四点醒来,是肺癌的先兆。”“我几年没有感冒过了,是不是肺癌”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十年的医生,王兴听过很多谣言以及不靠谱的说法,比如所谓的“发物”会导致肿瘤的复发。他表示,肿瘤是否扩散与“发物”没有关系,比如江苏就有吃鸭蛋不吃鸡蛋的说法,但医生会以补充蛋白质为大框架,只要病人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尊重病人及家属的一些习俗。
找到合适的医生,学会沟通小窍门
值得注意的是,病人及家属在门诊与医生交谈中,少问“为什么”的问题,多问“怎么办”的问题。王兴表示,医生是帮病人及家属解决问题的,“如果你抱着找医生解释为什么得癌症,你是得不到答案的。你让医生告诉下一步该怎么办,是观察、治疗还是手术,一般都能有结论。”他建议病人梳理好一两个简练的问题,“不要跟医生反复说另一个医生怎么说的,直接问问题”。
“你要成为太阳,才能照亮你的月亮”
“你要成为太阳,才能照亮你的月亮”,王兴将病人家属比喻成太阳。他说:“治疗过程中有顺的时候,也有不顺的时候。会做家属的人就会把不顺的也变成顺的,不会做的就能把顺的变成不顺的。”
医生会遇到病人家属照顾病人自作主张,不遵循医生的医嘱,最后“遭罪”的还是病人。还有些病人家属在医生查房时,询问“血这么多,会不会有问题?天天出汗不会有事?”等问题。“问问题本身没有错,但方式不合适。当着病人的面询问,会影响病人的心情,又不能解决问题。病人家属有什么想法,可私下与医生沟通。”王兴表示,病人家属最好能配合医生,当然前提是医生也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