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天河区卫计局对举报涉及的三位医生陈某、卢某、鲁某进行询问和现场调取体检报告后确认,三人均尚在美年健康执业,执业资质均符合规定,但医生陈某表示部分患者报告非其本人审核,该机构涉嫌违规出具报告。
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还涉嫌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即违规开展放射诊疗服务的行为。
8月的广州,一如既往的潮湿闷热。
8月2日早晨7点,以热闹繁华著称的广州市天河区太古汇商圈此刻还显得有些安静,路上时不时有几辆车飞驰而过,路边行人则显寥寥。
遭前员工举报
7月29日注定是美年健康难忘的一天。
就在双方各执一词时,这一事件已然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
然而,《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事件中所涉及的“美年富海门诊部”所在辖区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拿到的通告显示,7月31日,天河区卫计局对举报涉及的三位医生陈某、卢某、鲁某进行询问和现场调取体检报告后确认,三人均尚在美年健康执业,执业资质均符合规定,但医生陈某表示部分患者报告非其本人审核,该机构涉嫌违规出具报告。
此外,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还涉嫌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即违规开展放射诊疗服务的行为。
无疑,美年健康对深交所的回复与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的通告有冲突。但在美年健康看来,卫计局的通告是明确了其广州医生资质没有问题,不存在假医生的情况。
在这一场看似是“闹剧”的背后,谭翠莲与美年健康的“爱恨情仇”也逐渐水落石出。
“不好意思,我现在不接受媒体采访,请你理解。”8月1日,在记者多次交涉后,举报者谭翠莲的态度依然坚决。
不过,在多番寻找后,一名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了诸多信息。
在该名知情人士看来,几个月前,当富海门诊部“磨磨蹭蹭”不想兑现曾承诺给谭翠莲应得的薪酬时,可能没有想到,这数万元薪酬的代价或许是美年多年打拼下来的体检口碑和资本市场4天之内蒸发的百亿市值。
据该名知情人士称,目前美年健康和谭翠莲的劳动纠纷仍未解决。美年健康方面则未有对和这一离职员工的和解问题给到回复。
“3650”和“编码”审核者
那么,“3650”体检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遭到谭翠莲的公开质疑?
为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了美年健康多家体检中心后发现,其体检套餐的种类繁多,有常规体检的A-F套餐,检查项目越多,价格越贵。也有个性化定制套餐,比如白领族、银发族、应酬族等5种套餐,价格由2855-7662元不等。当扬言要买“价位3000元以上”的稍高档一些的体检套餐送老人时,记者如愿见到了“3650产品”的真面目。
一位美年健康的销售人员表示,3650套餐只需要3650元,便可享受最高价值超万元的体检项目,特别是包含胶囊胃镜、CT、核磁共振等特色项目,并赠送价值10万元的新华保险。
“因为这个项目是美年大健康总部推出的唯一一个可以全国通用的套餐,套餐内容与体检人年龄相对应,年纪越大,能够体检的项目就越多。如果要购买该套餐,必须提前预约,因为这些项目加起来金额远远多于3650元,所以需要从总部直接下单。”该销售人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温馨提示。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一般说来,3650套餐算是所有体检套餐中项目比较全面的,而且体检过程中全程享受VIP待遇,如果3650套餐出现错诊、漏诊的话,那确实值得怀疑其体检的准确性,这也可能是谭翠莲质疑的原因。
为了一探虚实,在这场“罗生门”中,谁到底才是说谎者。为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辗转拿到了多份美年健康的体检报告。其中一位体检者表示,2018年3月,2位家人购买了一张双人套餐的开门红新春卡,价值2018元,自己则按半价购买了相同的单人套餐,于是3人在3月下旬同一天于同一家美年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然而蹊跷的是,3个人的体检报告中B超项目涉及的审核人明明是同一个人,却进行了“编码”,一份写着陈xx1,另外两份写着陈xx10。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手头另外几份体检报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这些体检报告中,审核者或医生后面加编码的并非个例。
对于审核者姓名后面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为什么有的检查项目的医生姓名后面又没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美年健康方面,对方回应称是医生多点执业的手续流程的问题。
市值缩水百亿多
事件发酵至今,作为举报人的谭翠莲应当没有想到战火会蔓延到资本市场。
7月31日,美年健康开盘再度大跌逾6%,最终全日报收19.59元/股,涨幅仅为0.31%。随着“假医门”事件持续发酵,8月2日,美年健康盘中一度触及跌停,报出自2017年9月份以来的新低16.33元/股,最终全日报收17.45元/股,跌幅3.11%。市值缩水至544亿。风波开始之后的4个交易日市值累计蒸发了133亿元。
此时刚好是美年健康上市整整3年。
据了解,美年健康于2015年8月通过重组中小板上市公司江苏三友登陆深交所,实现借壳上市。
上市后,美年健康开始了高速扩张,方式之一则是进行行业并购。2015年3月,美年健康按计划收购了慈铭体检27.78%股份。2017年5月,美年健康向证监会申请恢复重组审查,继续推进对慈铭体检剩余72.22%股权的收购。2017年7月12日,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方案获无条件通过。
对于美年健康来说,将慈铭体检收入囊下是具备一定意义的。在此之前,美年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而美年健康全资收购了慈铭体检后,即将爱康国宾甩在身后。与此同时,美年还在品牌矩阵上增加了美兆体检以及奥亚体检。
美年健康三年前的重组方案显示,截至2014年底,美年健康拥有94家体检中心。其2017年年报显示,美年健康已布局400余家体检中心。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体检中心的快速扩张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但在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少挑战,比如前期的选址、当地的调研、市场定价,以及后续日常人员招募、培训和管理等。“如果企业一味地盲目扩张,但管理人员跟不上,培训不到位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对于这一点,曾在美年健康工作的一位人士也向记者表示,随着这两年这家公司体量的扩张,门店有大量投诉,但没有人处理。“除非去举报,去分院基本没有人理你,量太大了。外检线又多,人手严重不足。而且客人起诉涉及到的医学取证也是很难的”。
该名人士称,在美年整体销量上涨的同时,医护资源似乎并未以同等的速度而增加。
该名人士还表示,美年健康的医护人员流动性也很高,甚至出现“几个月换一批新人”的现象。“有证彩超医生的月薪听说才4000元,这样的工资水平怎么留人”。
对于客户投诉以及人员流动等问题,记者亦采访了美年健康方面。其仅表示,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非常有意愿到美年这样的机构来工作,希望多点执业的配套制度更好运行。
而关于客户投诉,美年健康方面并未给出回应。
广州区门诊仍火爆
带着诸多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在8月1日和2日曾多次探访了广州以及上海地区的多个美年门诊中心。发现其业务受影响并不大。
“很火的,人很多,不提前预约,来了也体检不了。”一位门诊大厅体检等待区的阿姨热心提醒“未能预约成功而贸然前来”的记者,并向玻璃门方向指去。
《国际金融报》记者看到玻璃们上的一则通知提到,“美年大健康广州各分院从2018年5月2日起全面实施只接待成功预约的客户,未成功预约的客户恕不接待,请您至少提前一天进行预约。”
随后,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以前并不是这样,没有提前预约,到体检中心也可以排号体检,但后来体检的人实在太多,所以今年5月份实施了这一规定。”
在走访多家体检中心后,记者发现到美年健康的体检者多为公司员工体检,而年龄较大的体检者则表示是由熟人推荐在此购买的体检卡。
8月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以体检者的身份来到了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美年健康体检中心。上午9点左右时,这家门诊中心门可罗雀,一些工作人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正在聊天。
“不是就今天人少,我们这边交通不大方便,平时人都很少。”当记者指出体检的人不多时,一名医生这样表示。另一名医生则称,前来体检的人不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工资。
记者注意到,这一门诊内的体检医生年龄均相对较大。随后,该门诊部一位相对年轻的护士透露,“医生都是已经退休的。”
随后,《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其他地区的一些门店。相对而言,体检的人数并不算少。一位女士向记者表示,美年健康的一些套餐价格相对便宜是其选择的主要原因,对于美年健康近期的事情亦有所了解,但这一体检是此前已经预约过的,而且自己身边朋友也有推荐,她决定试试。
卫计局:从严从速处理
“一个人拥有多大的权力,那么他就要负多大的责任。”《达摩克利斯之剑》故事中的这句话,对于当下的美年健康再合适不过。
在业界看来,目前美年健康的这一事件对公司带来影响是肯定的。
“影响体现在舆论上,包括公司股价(的受挫)、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处罚,这个是肯定的。然后从中长期来讲,对于它的品牌,其实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体检消费者追求的就是一个专业和安心,这个事情出来后,美年的公信力也受到影响。”侯绪超指出。
8月2日凌晨,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向《国际金融报》发来的一份最新材料指出,将继续对美年富海门诊部有关情况进行核查。“报道提及客户在美年富海门诊检查的有关情况,我局正在积极联系该客户作进一步核实”。
天河区卫计局称,其将进一步查清事实,依法依规从严从速处理,并进一步加强对体检机构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执业。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美年健康这一事件出来后,对整个行业规范性的推动或许并不明显。
“很难(有实际的影响),这次事情就是因为(医护资源)短缺,出了事后还是一样短缺。”侯绪超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