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山区健康管理中心正式启用,首先开创了兰山区“医检分离”全新体验模式。22日,记者采访了兰山区健康管理中心主检医师、兰山区妇幼保健院内科主任于占娥,她就体检的几大容易出现的误区,给大家提了一些建议。
误区一:体检项目越多越好
比如一个PSA的检查项,PSA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因为前列腺癌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发病率极低,所以在50岁以上的人才需要进行PSA筛查。堆砌很多检查项目,并不能达到准确筛查疾病的目的。
误区二:
体检不需要咨询医生
咨询医生有助于早期发现一部分高风险人群,目前基本上所有体检套餐都是面向普通风险的人群开展的。从普通人群中筛查出高风险的人群,需要通过医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判,才有更准确、更科学的指向性。
误区三:
基因检查
另外,有很多基因只是轻度增高个体患癌的风险,比如这个人本来患癌的风险是千分之一,做了基因检查以后,这个风险变成千分之二、千分之三,仅从数值上看,它翻了两倍三倍,但无论是千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三的肿瘤患病率,都不足以使改变临床决策,不足以要求我们去做提前的检查或者做早期的预防。
误区四:
PET万能
CT检查可以发现身体里面的包块,肿物,PETCT是在CT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PET设备,PET是什么呢?它是反映肿瘤生长活跃程度的,CT加上PET就可以看到身体里面有一个包块,然后检测这个包块长得快不快,代谢活不活跃。
一般来说,代谢越活跃的东西,我们就越要怀疑它是恶性肿瘤,那么从PETCT的机制上讲,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肿瘤筛查的手段,但实际上,PETCT在临床上也大部分用于已经明确的肿瘤检查,看它有没有全身转移的情况,而没有用于肿瘤的筛查。比如说,女性的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的筛查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看到它的黏膜上皮有一些异型的细胞,那是非常早期的情况,但这在PETCT上是看不到的,因为PETCT对于1厘米以下的肿瘤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它用来做肿瘤筛查也是不太合适的。
误区五:
胶囊内镜
胃癌、肠癌这些检查,我们需要做内镜检查,有些人可能做过胃镜,不是无痛胃镜,所以有些痛苦,导致对胃镜的检查比较抵触。也有些人发现一种比较“好”的技术,叫做胶囊内镜。吞一颗胶囊,胶囊里面带着摄像头,被吞下去以后,它会从我们的口腔到食道到胃到肠道,可以把整个肠道黏膜的情况看得比较清楚,这是胶囊内镜理论上的优势。因为人的肠道非常长,大部分的肠道是小肠,而小肠里面的肿瘤只占消化道肿瘤不到1%,大部分的肿瘤是食管癌、胃癌还有大肠癌,那么食管癌、胃癌可以通过普通内镜就看得很清楚了,而大肠癌可以通过结肠镜看得比较清楚,所以没有必要去做胶囊内镜。
临床上胶囊内镜主要用于小肠的病变,假如一个人做了很多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此时医生怀疑它的问题是在小肠,那此时做胶囊内镜是有意义的。
误区六:
一次体检能查出所有疾病
现在疾病多达上万种,很难通过一次体检发现所有疾病,体检是为了查出什么样的疾病呢?主要是为了查出常见的重大疾病,比如说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大肠癌)、肝癌、胃癌等,因为这些内脏的肿瘤早期症状都不明显,等到有症状的时候往往都是中晚期了,定期检查非常重要。另外,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也是可以发现的,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有助于针对这些疾病进行干预。
体检同时是为了查出可防可治的疾病,在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当中,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等都可以进行治疗。比如,乙肝虽然很难治愈,但如果是一位孕妇在怀孕之前发现有乙肝的话,她在孕期是可以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这样能减少乙肝传染给孩子的风险。再比如,幽门螺杆菌也是造成胃癌的常见病菌,发现后,通过药物治疗就能达到很好的清除效果。
误区七:
做过体检就无须预防了
以肺癌为例,肺癌主要通过CT进行筛查。CT筛查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它能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所以CT检查也不是万能的,从临床上讲,CT检查不能预防所有肺癌,更不能早期发现所有肺癌。因此,体检查出来问题是我们健康管理当中的一部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预防。比如预防肺癌,起码要做到远离烟草。
误区八:
体检的结论就是报告
很多人会在体检报告当中看到,年龄稍长的人可能会有二三十个异常情况。有些异常情况我们要去看耳鼻喉科,有些要去看呼吸科、消化科。其实一个人做了体检以后,他要再去把异常情况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可能要挂很多个科室的号。所以,很多体检的结论是比较简单地罗列,并没有针对被体检人进行有针对性地整体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