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体检包括体格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细胞学检查、辅助检查等,可以覆盖所有常见病、多发病。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脉搏、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妇科等。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尿酸、甲状腺功能。
细胞学检查:宫颈脱落细胞检查。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放射检查(胸部正位片或正侧位片)、超声检查(查腹部超声肝、胆、胰、脾、肾,女性受检者还要检查子宫、附件)
陈俊榕介绍,对普通人群常规体检,基础套餐基本可覆盖常见多发病。在检查中医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会提醒增加一些更深入的检查。如有特殊情况如有肿瘤、慢病等既往史或家族史需告知医生,增加针对性的检查项目,以免漏检误检。
陈俊榕提醒,体检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增长,疾病谱会发生变化,另外个别异常的指标通过连续性的观察可以监测疾病的发生发展。建议到正规的机构体检,由医生结合既往体检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套餐定制。
不同年龄段这样选择体检套餐
20~40岁
20~40岁之间的青年,可加查幽门螺杆菌。如果家族成员有某些疾病的发病史,视情况增加相应的专项检查。有性生活的女性,可增加HPV筛查。女性还建议增加B超乳腺检查。有肺结节,可加查胸部低剂量螺旋CT;有甲状腺结节,可加查甲功五项抽血检查。
40~60岁
40岁以上,两大疾病风险会增加,一个是肿瘤风险,建议做早癌筛查,可以单独加查各种不同的肿瘤标志物,也可以做常见肿瘤12项检查;另一个是心血管病风险,可以做心脑血管疾病专项筛查。40岁以上,还建议加查胃肠镜,如果没有异常,隔5年再做筛查;肥胖人群加查颈动脉彩超。女性建议增加乳腺癌的钼靶检查;男性建议增加前列腺癌筛查。
60岁及以上
老年人慢性病高发,可根据体检报告的异常指标进行专项检查,如糖尿病专项体检、心脑血管疾病专项体检、肾病专项体检等。老年人容易有骨质疏松,可加查骨密度。另外,老年人群的癌症筛查始终是重点内容。
陈俊榕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加入癌症早筛项目,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现在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随着早筛早治的推进,很多肿瘤在年轻时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了。但随着社会发展、饮食结构变化,一些老年人才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也渐渐地年轻化。”
专项体检因人而异
专项体检项目主要针对不同慢病风险个体进行筛查的项目,筛查起始年龄的设定是专家参考国内临床专科领域筛查指南或共识后推荐。
心脑血管疾病筛查
高血压筛查:≥18岁,遗传因素、增龄、高钠低钾膳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超重/肥胖等。
冠心病筛查:高危人群,增龄、男性、吸烟、超重/肥胖、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等。
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吸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史、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等。
血管疾病筛查:体检人群,增龄、男性、高血压史、吸烟、血脂异常史等。
癌症筛查(节选)
肺癌筛查:≥40岁或高危人群,吸烟、被动吸烟、合并慢阻肺疾病史、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肺癌家族史。
结直肠癌筛查:≥40岁或高危人群,饮食偏好红肉和加工肉类、吸烟和大量饮酒、肥胖、结直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史、2型糖尿病史等。
胃癌筛查:≥40岁或高危人群,增龄、高盐饮食、摄入过多腌制食品、吸烟、大量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胃癌家族史等。
肝癌筛查:≥40岁或高危人群,过度饮酒、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史、肝硬化史、肝癌家族史等。
其他慢性病筛查
慢阻肺筛查:≥35岁,遗传、增龄、烟草、燃料烟雾、空气污染、肺生长发育不良、低体重、气道高反应性、职业性粉尘感染、支气管哮喘史、慢性支气管炎史等。
2型糖尿病筛查:≥40岁或高危人群,增龄、缺乏体力活动者、超重/肥胖、糖尿病前期史、黑棘皮病史、高血压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巨大儿分娩史或妊娠期糖尿病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一级亲属家族史等。
骨质疏松筛查:≥40岁,增龄、女性绝经、不健康生活方式、体重过低、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脆性骨折家族史等。
慢性肾病筛查:体检人群,年龄>65岁者、药物、偶然发现的血尿或蛋白尿、感染性疾病史、代谢类疾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肾脏结构异常或尿路梗阻史、肾病史,遗传性肾病家族史。
肝病筛查
病毒性肝炎:高危人群,反复输血、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者及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的人员、阳性亲属、免疫抑制剂治疗史等。
脂肪性肝病:≥40岁或高危人群,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久坐少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血脂异常史和代谢综合征史、2型糖尿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