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体检结论是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近年底,各项体检都陆续被提上了日程。
体检项目怎么选?
体检该做好哪些准备?
拿到体检报告之后,
成为许多民众关心的重点。
截至发稿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人次已超过33万。
做好体检前期的准备
要体检前,民众需要提前几天做好准备?
慢性病患者体检当天药不能停虽然体检的原则是空腹到检,但李力建议——
需要长期服降血压、抗血栓、降脂药物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在清晨用少量水吞服药物后再来体检。
如果等待需空腹检查的项目期间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要立即进食,以防出现低血糖晕厥。
体检项目的选择要咨询医生
有些人体检只查过去检查有异常的项目,这样的选择方式并不妥。
因为身体是不断变化的,通常体检机构会设置一些套餐,这些套餐适用于大部分普通风险人群,有肿瘤遗传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则不适用。所以李力提醒民众,体检时一定要咨询医生,告知具体情况,必要时予以针对性检查,才能确保筛查及时、准确。
此外,陆雯建议民众也可以根据年龄来选择体检项目。
30岁以下的青年人
若没有肿瘤家族史、没有症状,做“1”的常规体检项目即可;
30-50岁的中年人
建议加上某些肿瘤筛查的项目,比如35岁以上女性就要进行乳腺癌筛查,21岁以上女性需要进行宫颈癌筛查,胃癌、结直肠癌筛查在50岁以上,前列腺癌筛查在45岁以上就要进行。以上这些年龄界限是在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情况下,如果出现症状或有家族史,就要提前筛查。
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除肿瘤筛查项目外,建议要再完善心脑血管风险筛查、骨质疏松等项目的检查。
早癌的筛查不能靠PET-CT、肿瘤标志物检查
依据PET-CT检查来帮助更早的发现肿瘤,李力认为并不可行。比如早期宫颈癌只是宫颈粘膜上皮存在一些异型细胞,这时用PET-CT就观察不到。
此外,PET-CT对于1厘米以下的肿瘤辨别率较低,辐射量偏大,也会引发额外的担心。所以,不建议体检中常规使用PET-CT检查,发现肿瘤迹象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考虑做这个项目。
不同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在70-90%不等,很多肿瘤早期无任何症状,也不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所以不能仅将它作为筛查早期肿瘤的诊断方法。
陆雯表示,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意义在于提示和预警的作用,只有持续观察它的动态变化,才能为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不要被一次阳性结果吓倒
有些人看到体检报告有个阳性指标,内心就很忐忑。其实体检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的数值,不能作为诊断的完全依据。
体检报告中的肿瘤指标,因为“肿瘤”二字特别引人注意,一旦发现指标数据异常,很多人就立刻觉得自己的健康出了大问题。
“事实上,要客观和综合性看待这些数据。例如,AFP(甲胎蛋白)是一个肝癌的检查项目,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甚至妊娠期女性也会增高。”陆雯说。
看体检报告要拨开正常指标看“风险”
很多人拿到报告单,一看没有“箭头”,顿时松了口气,觉得都在正常范围,身体很健康。
其实看体检报告不能光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
还有一些人的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虽未达到致病程度,但已经给健康敲起警钟,比如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的人可能是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不一定要吃药治疗,但饮食结构的调整、运动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
所以复检时,陆雯建议民众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没有改善,可做进一步检查。
拿到报告不能一丢了之
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觉得没问题就一丢了之,这样的做法李力并不认同。每一份体检结论是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的体检报告对比参考。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某些持续升高或突然增高的指标,及时找医生看一看,有可能评估患某种慢性病的风险。
当然,更重要的是遵照医生提出的各种预防和治疗措施,调整自己的饮食、营养、锻炼、作息、药物等,延缓和控制疾病发生。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直播团队:周千亿、陈昶晔、苏维德、章立强、陈香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