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体检大数据中“挖”出健康变化大趋势
◎本报记者张盖伦
北京市体检中心承接了北京地区众多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体检工作,在过去17年积累了大量体检数据。在对数据抽样和脱敏处理后,《报告》共纳入2006年到2022年100多万人次的体检数据,并构建了北京城市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该指数从身体形态与基本功能(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血压、心率等)、日常活动适应能力(包括视力、牙齿、骨密度等)、心脑血管及内分泌功能、肝肾功能、免疫状态(包括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5个维度进行测量。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王瑜在《报告》发布会上介绍,2006年到2022年,北京城市30—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为稳定,其中生活适应能力得分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3个年龄组体检人群身体形态与基本功能得分在2020年后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其中,北京城市体检人群基本功能得分、日常活动适应能力得分、心脑血管和内分泌功能得分、肝肾功能得分均随着年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年龄组的日常活动适应能力得分要远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王瑜指出,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在持续增加,需要按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开展相应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为日常活动适应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报告》还显示,北京城市体检人群心脑血管及内分泌功能得分相对稳定,但单项分析提示对BMI、血压、血尿酸、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仍需加强。过去17年里,北京30岁以上体检人群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得分相对稳定,但BMI、血压、血尿酸的得分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增加,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提高,防控压力有所增大。
体质健康质量指数给出的个人健康得分以及其在体检人群中的位置,有助于对个人健康进行精准施策。参加体检的个人可以从5个维度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以及与同年龄段人群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制订健康改善计划。
多位医学专家在发布会上指出,《报告》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健康教育,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并应分年龄确定不同的健康教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