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侠(1914—1996),浙江杭州人。畜牧学家,中国养马学和家畜繁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从事家畜繁殖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对中国畜牧史,尤其是养马史有较深的研究。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南京农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养马史》、《家畜繁殖原理》、《中国养牛羊史》、《养马学》、《中国养禽史》等。
家畜中以犬(狗)在世界各地分布最广,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原始社会里,犬便是人类忠实的伴侣,原始人依靠它追捕猎物。所以犬被公认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分类学上,犬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Canis)。犬属动物包括许多种,其中的家犬(Canisfamiliaris)更演变成数以百计的品种。
古生物学的发现
家犬起源于原始的野犬,和狼(C.lupus),也和豺(C.aureus)有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已与狼或豺逐渐接近,往往把吃剩的食物遗弃在住处附近,引诱狼、豺来觅食。久而久之,它们就不怕人了;也可能把狼禁锢起来,使其有所驯服,或将狼仔从小培养起来,使之逐渐失去兽性,一直到与人亲近。原始人豢养的犬便有机会与狼(主要在北方)或豺(主要在南方)杂交,那些杂种后代皆能生育,终于形成不同的品种及类型。
根据古代文献考证
照西方学者的研究,最早驯养犬的,是大约公元前9000年的阿拉伯各古国。其实我国考古学家也在差不多同期的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家犬遗骨。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周时期已有专管养犬的官员。我国的先民还驯养出几种不同用途的犬品种,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獒犬。《书经·周书》有“旅獒”一篇,这是周武王的太保写的一首“西旅献獒”的铭文。“西旅”很可能是古代羌族的一个部落,“獒”是一种大型猛犬,《尔雅》解释“狗四足为獒”,正是指此。《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嗾使獒欲杀良将赵盾,赵答道:“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由此可知,在春秋时代獒早已传播始来。
图1:工笔画下的藏獒
犬自古即被爱宠,汉代有用狗陪葬的习俗,以后又改用犬俑陪葬。历代帝王常带犬去狩猎或助战,民间更多将其守门及猎用。《周礼》中的“犬人”,即掌管祭祀的“犬牲”,还担任“相犬”的任务。到了唐代,宫廷还专门设置“犬坊”,饲养猎犬用来与马和鹰一起出猎。
犬亦供役用,特别在北方酷寒地区,编成小组在冰天雪地拖撬传递文书及给养,这和加拿大北部与阿拉斯加等地的爱斯基摩人所养的爱斯基摩犬,有同样的效用。元代在辽阳等地设有“狗站”,养犬三千供驿用。明代永乐年间,在东北边疆的奴尔干部指挥都司治所(今俄罗斯东部黑龙江下游地区)也设有狗站,成为重要的交通机构。这种役用犬今至仍在黑龙江省的林区使用,相当于西方所称的北极犬。
此外,犬还能远途传递书信,例如晋代人陆机在洛阳不见家书,有爱犬“黄耳”,将书信装入竹筒系在犬颈,以七日驰往吴郡(苏州),并索回家书返洛。此事见《晋书·陆机传》。
古代中国已利用警犬
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名副其实的警犬,防戍关隘,保卫城堡。墨翟在《墨子·备穴》中已有研究,应誉为世上利用警犬的创始人。养犬专家李少一在《神州犬业》有专门介绍,今特摘部分如下:“为了防守地道,地道每一穴垒放一军犬,往来巡逻,犬伏即知有敌人。”并引用《通典·乐典》“恐敌人夜中乘城而上,每三十步悬大灯于城半腹,置警犬于上,吠之处,即须加备油炬。”李氏认为,警犬之名始于唐代。
在今甘肃省北部居延破城子遗址发现的汉代竹筒中,有犬和犬笼的记载,规定每燧(相当于长城的烽火台)养犬二只,各一笼,并有一定的词料配给,倘若饲养不当,戍卒受体罚。依此而言,汉代的长城或边塞已在利用警犬。
近世我国有关部门所养的警犬均系外国品种,其实不一定专靠外来犬种。据说在民国初年,有一位姓董的老前辈,曾留日继而去德国专攻犬科,在抗日战争期间成功地训练出浙江昌化犬,并且战胜敌军搜山的警犬(朱考才1981)。有此前例,中国应能培养出自已的警犬才是。
图2:沙皮犬
相犬和选择良种
我国古代有相犬术,在人工选择下使犬种进化。战国魏武侯时期,有隐士徐无鬼,不仅善于相马,也善于相犬,事迹见于《庄子杂篇》。《吕氏春秋·士容篇》介绍齐国的相犬家,邻人请他买捕鼠之犬,结果他做到了。这还不是什么笑话,在西方就有捕鼠的犬品种(rarters)。
我国还有相犬的著作,例如汉代有《相六畜》38卷,其中必有相犬卷,可惜已全部失传。1971年山东临沂西汉古墓中出土《相狗经》竹简残片,可能是前者遗物。笔者曾有专文谈到(《中国古代农业科技》1980农业出版社),但迄今未见考古学家的分析研究;又《宋史·艺文志》列出《相犬经》一卷,可是也看不到了。
零星的相犬资料仍可散见于一些古籍中,例如《便民图纂》指出:高脚犬易上桌灶,纯白者不宜养等。《格致镜源》更举出犬的典故及历代犬名,颇多按毛色命名。乾隆时代出版的《花镜》第六卷引用古代文献叙述较详,在此摘要如下:“其类有三,守犬短喙善吠,畜以司昏;食犬体肥不吠,养以供馔;唯田犬长喙细身,毛短脚高,尾卷无毛,使之登高履险……,牵之出猎,以鹰为眼目,鹰之所向,犬即趋而攫之,故好猎者多畜之。又一种高四尺者名獒,毛多者曰尤(读mang),状若狮子……兼能捕鼠,至老不过猫大。”
驰名于世的中国犬品种
驰名于世的中国犬有20多个品种,其中最突出的不过几种。养犬家一般把它们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笔者再加上一个微型犬。
(l)大型犬:应首推藏獒,此犬颇为凶猛,陌生人不可靠近,日间常用铁链锁住颈部。吠声沉重,毛黑且丰长。
(2)中型犬:可以沙皮狗(专家们名它沙皮犬)为代表,这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品种,它原产于广东省南海县大沥乡。其头形短阔,周身皮肤松弛,形成许多皱褶、相貌丑陋,然而却很驯服,亦可供猎用。据说1971年引入美国,经过20年的繁殖,在美国注册已达8000只,每只价值800至5000元。
其次要算翘犬(西名Chowchow),我国译为汪汪犬,又改称中国食犬,个子肥大,专供肉用。它落户在英美已久,据英国文献说,它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际,英国海军司令在颐和园见到的,视它为神殿之犬,引入英美后很受欢迎。这种犬被毛丰厚,多黑色,只恋主人。
在中型犬中,论美貌应以北京狮子狗为皎皎者,虽亦可视之为小型犬,但比北京哈巴狗要大些。它的历史也是欧美人士于清朝早期在北京见到,从而扬名于世。这种狗毛长细美,形相酷似狮子,在西方只叫它北京犬。此外,西藏也有同类品种,称之为西藏狮子狗或拉萨狮子狗,其历史更久。
图3:小型犬
(3)小型犬:种类较多,上海爱犬老人曹楚才有《中国小型种犬》一篇遗著,列举19个品种,各有特点,其中包括北京小哈巴狗、巴儿狗、鞋儿犬,乃至各种狮子狗等,但其中有些不当视做为品种。
(4)微型犬:这是最小的品种,只有一般小型犬的五分之一,可以藏入衣袖或鞋内,属于一种玩具犬。世界上好似只有墨西哥产的奇华犬可与之相比,被美国男歌星托在掌上唱出钟爱它的歌声。
除上所述,中国曾有形形色色的许多犬品种,决不像一般人所见到的几种。它们发展到今天,既与国家的文明有关,更是动物进化的生动例证,我们应爱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