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谈及她的获奖历程,最耀眼的荣誉莫过于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了。她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荣获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屠呦呦创新性地使用了低温萃取方法提炼出了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抗疟药的出现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项研究被誉为整个20世纪下半叶人类伟大的医学创举之一。??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1年,屠呦呦凭借该研究成果荣获拉斯克奖,并被评审委员会称为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陈赛娟--中国最美丽女院士?
作为中国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赛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执行所长。她与丈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师出同门,是业界令人羡慕的院士伉俪,共同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院士”。陈赛娟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针对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她带领研究团队开创出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砒霜)的两药协同靶向治疗方案,针对不同靶点双重诱导癌变细胞的分化和凋亡程序,达到清除白血病细胞的效果,由此APL成为首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侯凡凡--改变慢性肾脏病治疗策略,研究成果写入国际教科书
李兰娟,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型肝炎一直是传染病治疗领域的一道难题,一旦病情爆发,短期内会顺利发展并危及生命,其死亡率曾高达近80%。作为人工肝的开拓者,李兰娟团队耗时十年之久,开创出人工肝支持系统,使得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大幅上升,提高了中国医学界在治疗肝炎方面的国际地位。??除了人工肝,李兰娟院士在其它传染病防治领域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3年,她向全球首次揭示了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株。2014年7月,她带领团队成功建立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揭示了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并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王红阳--率先发现肝癌诊断标志物,开创肿瘤靶向治疗
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叶玉如因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的重要发现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在神经领域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以此同时,还阐明了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颜宁--成功解析膜整合蛋白酶微观结构
乔杰团队建立人类精卵遗传图谱及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表达谱,明确调节胚胎发育关键基因;开发新型体外生殖细胞培养体系和微流控芯片精子筛选技术;发现炎症因子影响卵母细胞质量导致不孕新机制,创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和治疗新方法,改进卵母细胞及胚胎冻存技术,显著提高妊娠成功率;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炎性机制,建立其代谢异常预测模型,提供预防其长期合并症的新策略,制定适用于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2015年12月,乔杰与谢晓亮、汤富酬研究团队合作,首次开创在早期胚胎阶段对各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染色体疾病同时进行精确诊断、以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全新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方法。?陈薇--打开中国制造、境外临床试验的疫苗先河?
陈薇,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陈薇研究员作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多年来致力于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
2003年SARS肆虐期间,陈薇团队成功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ω”,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她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她带领团队开展埃博拉疫苗研究,于2014年底成功自主研制出世界首个2014新基因型重组埃博拉疫苗,并收获境外临床试验许可。作为“中国智造”的第一个“走出去”的疫苗,为受困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也开创了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制造的病毒疫苗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先河。陈薇少将也因此杰出贡献被评选为“CCTV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王秋菊--破译耳聋密码、开启耳内科学
王秋菊,耳内科学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她主要从事聋病诊治及遗传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创立国内首个耳内科亚专科,临床擅长耳聋耳鸣的内科诊治、儿童听力筛查诊断、聋病遗传咨询及干预指导,在聋病诊治与防控方面有一定造诣。
王秋菊所长和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教授团队等单位合力攻关,首次综合运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无创产前检测(NIPT)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技术阻断家庭遗传性耳聋的垂直传递,完成首例阻断耳聋的PGD试管婴儿,实现了我国聋哑防治从二、三级防控到一级预防性优生的里程碑突破。2014年,王秋菊所长率先提出实施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DGP)的设想,2015年,DGP计划全面启动落地,拟在五年内完成10万-20万例聋病基因组研究,绘制中国人群耳聋基因图谱,制定临床聋病分子筛查与诊断指南,建立中国聋病遗传咨询体系,培养合格的临床聋病遗传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