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防癌筛查”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但受一些虚假宣传影响,很多人并不看好它,认为这只是一种“营销噱头”。
很多人以为普通体检能替代防癌筛查,然而两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普通体检中肝脏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肝脏形态、结构等是否异常,一定程度上能提示是否存在肿瘤的可能性,但特异性不高(即检查结果为阳性时,也不一定真的存在肿瘤)。
想要发现早期肝癌,还得靠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查这种防癌筛查。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中1/3是可以预防的,1/3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治愈的,1/3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延长寿命。
因此作为肿瘤的二级预防手段,筛查在提高癌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面意义重大。
不过值得注意是,防癌筛查本身并不能预防癌症的发生,它只能起到发现作用。如果仅仅完成筛查却不及时治疗,筛查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此外,防癌筛查并非万能,防癌筛查能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却无法发现所有癌症。
例如,胰腺癌和胆管癌等隐匿性癌症因为位置深、早期症状不明显,现有的筛查手段难以全面捕捉病变信号。
针对没有明显癌症症状,但有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项防癌体检。
某些癌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如果直系亲属中有癌症患者,个人患癌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长期吸烟者、酗酒者,以及偏爱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患癌风险可能更高。尤其是老烟枪和重度酗酒患者更需留意。
长期接触工业粉尘、辐射或化学品的人群,例如矿工、化工厂员工,患癌风险较高。
年龄是癌症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大多数癌症的发病率在45-50岁后显著上升,因此这个年龄段的人要更加注重防癌筛查。
而对于身体出现明显癌症信号的人群,建议立即去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能拖!
首先强调一点,不同癌症的筛查方式不同,不存在全面“无针对性”筛查。
肺癌:推荐吸烟者、肺癌家族史或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食管癌:年龄≥45岁且有食管癌家族史、吸烟、重度饮酒、爱吃高温或腌制食物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胃癌:年龄≥45且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和高盐饮食习惯的人群,建议进行每5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结直肠癌: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50岁以上人群且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有吸烟史以及体重超重(BMI≥23kg/m2),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40~74岁之间,建议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无病变检出者,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10年;每年进行1次大便潜血检查。
乳腺癌:40-50岁的女性应开始接受规律的乳腺癌筛查,40-69岁女性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和乳腺触诊,7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防癌筛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的工具,虽然无法彻底防癌,但通过科学筛查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至于选择筛查项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风险因素,这样才能不花冤枉钱。
参考资料:
[1]凌寒.癌症防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08):7-8.
[2]昭阳.如何进行防癌筛查[J].江苏卫生保健,2019,(11):21.
[3]《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03-29.
[4]张晓丹.重视防癌体检和癌症早筛[J].抗癌之窗,2021,(02):15.
[5]楚超.中国每天超万人诊断为癌症[N].保健时报,2022-03-17(016).DOI:10.28034/n.cnki.nbjsb.2022.000078.
[6]《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科普指南》,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2023-03-17.
[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0):913-914.DOI:10.3760/cma.j.cn112152-20240705-00275.
[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0):915-916.DOI:10.3760/cma.j.cn112152-20240705-00276.
[9]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4,10(03):17-68.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0):917-918.DOI:10.3760/cma.j.cn112152-20240828-0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