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大便常规是一项很常见的检查,住院患者必查,门急诊患者也有一部分需要做这个检查。那么大便常规是怎样一项检查,简单的一张化验单,能看出些什么问题呢?今天咱就来解读一下大便常规的化验单。
大便常规都能查些什么?
正常情况下,粪便主要由食物消化后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纤维素、消化道分泌物、消化道脱落细胞、细菌、无机盐和水组成。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排出量大约为150-200g,其量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功能而各异。
大便常规就是对粪便进行观察和检验的一项检查,简单易行,费用低廉,作用广泛,常用的检查项目有:外观性状、显微镜检查、隐血试验。下面就逐一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外观性状
这一项检查主要是根据粪便的颜色和形状,初步了解食物消化情况,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正常情况下,粪便呈棕黄色,成形,质软,婴儿粪便可以呈金黄色。粪便颜色和性状受食物、药物和疾病影响,可以发生较大改变,常见的有如下异常:
就是常说的腹泻状况下排出的大便,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是急性肠炎。
粘液脓血便
鲜血便
柏油样便
粪便呈黑褐色,质软甚至较稀,表面富有光泽,隐血试验阳性。这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红细胞经过胃酸破坏降解后与肠道内的硫化物在细菌作用下生成硫化铁,而硫化铁刺激小肠分泌过多粘液所致。上消化道每日出血超过50ml即可出现柏油样便。服用活性炭、铋剂、铁剂也可以出现大便发黑,但隐血试验阴性,这一点可资鉴别。柏油样便常见于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
淘米水样便
白陶土样便
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红素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生成胆素原,进而氧化成胆素,粪便呈黄褐色就是由于粪胆素的缘故。当胆管梗阻时,胆汁不能或仅有很少量进入肠道,粪胆素大幅度减少甚至缺如,此时的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类似陶土。白陶土样粪便常见于各种造成胆管梗阻的疾病,如胆管结石、胰头癌、胆管癌等。
二、显微镜检查
1.细胞检查
红细胞:正常粪便中不应出现红细胞,一旦出现,意味着消化道有出血。出血部位较高如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红细胞等到随粪便排出时已被分解破坏,无法鉴别。因此粪便镜检发现红细胞意味着肠道下段有炎症或出血,如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
白细胞:是人体抵御外来侵蚀的重要防线。人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分为5种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正常情况下粪便中没有白细胞或偶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患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加,而在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等,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加。
巨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体积增大,吞噬性增强,可以吞噬细小颗粒、细胞碎片、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菌等,称为巨噬细胞。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可以在粪便中查见巨噬细胞。
2.细菌检查
正常人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多数为正常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和葡萄球菌,细菌数量和种类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着细菌和人体的生态平衡。临床上说的肠道菌群失调,就是指的正常菌群消失或比例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伪膜性肠炎患者。肠道致病菌的检查主要通过细菌培养进行鉴定。
3.寄生虫卵检查
这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最直接的证据,粪便中常见的寄生虫卵有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等。
4.食物残渣检查
三、隐血试验
消化道出血量少,粪便排出时红细胞已被破坏,粪便外观没有明显改变,肉眼甚至是显微镜均不能发现异常,这种微量出血称为隐血,检查隐血的方法就称为隐血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