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指导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大外科副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周俊
“医生,我长了胆囊息肉怎么办,要不要切掉?”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以及体检的普及,胆囊息肉成了体检报告中异常项目里的“常客”。
对此,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周俊表示,同样是胆囊息肉,有些不需要切除,患者定期复查即可,有些却会快速生长,甚至有癌变的概率,患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总之,对于这种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息肉,应该先请专业医生对息肉的良恶性做鉴别,再行决断。”
发现胆囊息肉,切还是不切?
所谓息肉,是一种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赘生物,当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赘生物,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
周俊介绍,胆囊息肉主要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临床上以非肿瘤性息肉居多,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局灶性胆囊腺肌症等;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腺瘤、腺癌。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的概率是5%,其中又以良性的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占胆囊息肉的80%。”周俊说,“胆固醇息肉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大多数小于1厘米,通常不会癌变。”
但是,良性的胆囊息肉也可能潜在一定风险。“以胆固醇性息肉来说,如果患者不注意,仍旧大吃大喝,它就会慢慢变成胆泥沉积,最后发展成胆结石。”周俊说,“这种泥沙样结石往往还比较小,容易从胆囊掉入胆总管,并进一步引发胰腺炎和胆囊炎。”
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主要是根据息肉大小、基底宽窄、单发还是多发、是否合并结石、年龄是否超过50岁、是否担心癌变等综合判断。
“我们在临床上把息肉分为三个级别,一般5毫米以下的是比较小的,每年体检随访即可,其次是5毫米到9毫米的,这个就需要半年做一次B超,如果是大于1厘米的,建议尽早手术。”周俊表示。
若患者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高度重视或尽早手术:单发息肉,息肉最大直径大于1厘米,基底较宽,尤其是在短期快速增长的;超声检查胆囊息肉血流丰富,高度怀疑肿瘤性息肉的;胆囊息肉伴有胆结石尤其是胆管结石的。
目前,B超是检查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可对胆囊进行多方位检查,如息肉大小、部位、数量、回声强度、蒂粗细、血流、胆囊壁、胆囊收缩功能等,进而帮助医生判断息肉的性质。
单孔腹腔镜微创术巧妙“拆弹”
今年3月份,张女士通过腹部B超检查,发现了一个15毫米×12毫米的胆囊息肉,已达到手术指征,而且考虑是腺瘤性息肉,有很大的恶变概率,思虑再三,张女士下定决心将这颗“定时炸弹”拆除。随后来到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肝胆胰外科门诊进行咨询。
周俊综合评估了张女士的检查结果,详细沟通后,建议采用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手术十分顺利,令张女士没想到的是,术后第二天她就可以出院了。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术切口更是从传统的四孔、三孔,发展到如今的双孔、单孔,可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胆囊炎症较轻、要求腹部无疤痕的爱美人士,就可以选择取脐部开口的单孔腹腔镜手术。
“切了胆囊,消化是不是就不好了?对身体有害吗?”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顾虑,认为胆囊是身体的一个器官,担心切除后影响日常生活。周俊解释说:“胆汁是由肝细胞产生的,而非胆囊,胆囊的功能是浓缩储存、收缩排出胆汁。胆囊切除后,患者进食高脂肪食物后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如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但这种消化不良现象只发生在少部分患者身上,且这些症状一般会在胆囊切除术后3~6个月逐步改善和消失。”
“从长远影响来看,对于有胆囊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胆囊切除者的获益远高于不切除者。”周俊补充道,临床上,有不少患者都是从胆囊息肉发展为胆囊癌。胆囊癌治疗手术创伤大,且术后需要多次住院化疗,5年生存率为5%左右。因此,当出现胆囊息肉时,应遵医嘱定时定期观察随诊,及时处理有恶变可能的息肉。
防治胆囊息肉要改善饮食习惯
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偶有上腹部胀闷不适,在饱食或进食脂肪食物后易发生,一般不重,多可忍受。若胆囊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尤其带蒂息肉,可阻塞胆囊管,影响胆囊胆汁排空,常在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易发生在进食含大量脂肪类食物后。
不久前,周俊医生接诊了一个胆管炎患者。去年7月,该患者在医院做过体检,此时,他的胆囊还一切正常。今年6月,患者却突发胆管炎,持续性的上腹胀痛、高热和黄疸,经腹部B超检查显示,患者胆囊内胆泥沉积严重,而且已经从胆结石发展成胆管结石。
如果已经长了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改善饮食习惯?对此,周俊也给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蛋白质类。可以适当地食用一些优质蛋白类的食物,如鸡肉、鱼肉、鸭肉、豆腐、豆浆等,都是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可以适当食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我们要尽量避免食用一些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同时,为避免影响胆汁分泌,建议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