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大便常规检查指的就是用大便做显微镜检查,同时对大便外观进行判断,这个主要是为了对消化系统疾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和筛查,同时全身系统性疾病,比如说出血性疾病,也会造成肠道出血而出现大便常规检查的异常。大便常规检查是三大常规检查之一,主要是为了疾病的筛查,它的检查方法主要是留取大便进行大便外观的判断和显微镜有形成分的检查。显微镜有形成分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虫卵、真菌孢子以及脂肪球,通过检查结果的不同,对不同疾病做出初步的判断。
大便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
而在粪便常规中,显微检查则是运用显微镜技术,对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寄生虫的卵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从而可以更好地判断出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和寄生虫的存在,以及是否有寄生虫的存在,以及是否有恶性肿瘤的存在。在没有任何异常的时候,就会被标注为“阴性”。
在普通人看来,粪便是由食物残渣、纤维素和消化道分泌出来的物质组成,这些物质都是由消化道中的食物残渣组成。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无机盐、水等物质。就人来说,一次排泄的量与食物的种类、摄入量和每个人的消化能力有关。粪便的常规检查主要是对粪便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检测。
有必要做粪便例行检查的人
1.排泄物的颜色发生变化:排泄物的颜色发生变化,需要立即做相应的检查,排泄物为焦黑状,则很有可能是胃肠道出血。当粪便为鲜红色时,多考虑是痔疮、结肠癌等疾病。若粪便呈陶瓷颜色,则提示有阻塞性黄疸。当粪便呈青色时,应考虑是否存在伪膜性肠炎。
2.排泄物形状有变化:排泄物呈淡黄色,说明有严重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症状。当粪便中有少量的粘液,甚至是有脓血时,应考虑是肠炎、溃疡性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痢疾等疾病。如果排便的形态突然拉长,或是有明显的便秘症状,首先要怀疑是不是大肠癌。大肠癌导致直肠狭窄,导致排便拉长,上厕所不方便。所以,在人体中,如果有上述各种症状,都需要仔细的进行检测,一旦粪便发生变化,就意味着体内已经有了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粪便常规检验的要点
1、要注意吃东西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人类在吃了动物内脏、动物血液等食品后,粪便中会产生一些没有消化的颗粒、红细胞等,此时做粪便隐血检测,就会产生一个错误的结果。所以做粪便常规的时候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不要吃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东西。
2、正确选择粪便样品。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粪便比较难采集,所以选择的粪便样品比较随便,这样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大便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带血、粘液、不成形等情况。
3、避免与其它物质混合在一起。很多人在收集粪便的时候,都会把粪便和尿液等东西放在一个容器里,然后把粪便和其他东西混在一起,然后再把粪便拿出来放在一个试管里,这样就会让粪便样品和尿液、水等东西混在一起,从而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对排泄物进行采样时,不能用纸尿裤沾水。
4、取样后请尽早送交化验室。有些人在家中采样后再带到医院做化验,此时应特别留意,由于粪便在一个小时后会有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检查指标产生虚假的结果。所以,患者必须在样本采集后一个钟头内,尽可能快地将样本送往化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