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肌肉注射羊疫血抗-每套本品发病前期注射150kg体重,后期注射100kg体重。1次/天,连用2天。预防剂量减半或遵医嘱。(一)小反刍兽瘟(羊瘟、牛瘟)的病原体小反刍兽瘟病毒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一员。本病毒只有一个抗原型,其抗原性与年瘟病毒接近。经交叉血清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指出,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对小反当兽病毒和牛瘟病毒都发生阳性反应,但对异源病毒的效价不如对同源病毒的效价高。有人用琼脂扩散试验观察到同源和异源系统都有两条沉淀线,证明有共同抗原,但因在沉淀线接合处出现交叉,所以认为两者的抗原不是完全相同的。用株麻疹疫苗免疫山羊,不能抵抗小反当兽瘟病毒的攻击,而用犬瘟热疫
3、苗免疫可以抵抗小反当兽瘟病毒的攻击,但不能完全保护。病毒粒子呈近球形,大小为120一300纳米,有囊膜,囊膜上有纤突,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用猴、牛、绵羊、山羊、马、猪、犬、猫、鸡、豚鼠等动物的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均未证实有血凝活性。病毒对乙醚敏感,在pH3.0条件下3小时灭活,嗅脱氧尿昔对病毒无作用。病毒悬液在37的半衰期约为2小时,在50半小时即死亡。硫酸镁的克分子溶液可增大病毒的抗热能力。实验感染山羊尸体,在4保存8天后,从淋巴结内可见到本病毒,但滴度明显下降。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病毒。(二)小反刍兽瘟(羊瘟、牛瘟)的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
4、发热期的血液、淋巴结、眼结膜、鼻咽部、胃肠道粘膜、肺脏等组织中,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山羊试验表明,自体温升高第一天(注射后第四天),在眼结膜和咽喉分泌物中检出病毒,在第二天从鼻汁和唾液中检出病毒。粪便中病毒出现较晚,但滴度很高。2.传播途径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病羊与健羊的直接接触而感染,尚无间接接触感染病例的报告。病毒侵人门户可能是鼻一咽途径。3.易感宿主本病以山羊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绵羊和美国白尾鹿。病羊接触的牛及偶蹄类野生动物多呈隐性感染。但是野生动物在本病流行病学上起着某种作用并不是不可能的。4、流行特征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年龄上2一18月龄的幼龄羊较成年羊
5、易感,而哺乳期羔羊有较强的抵抗力。不同品种羊的易感性存有差异,以山羊中的小型品种尤为易感。本病是一种地方性流行病,主要发生在雨季和干冷季节,常以零星疫点的形式发生,而在某些年份则呈现爆发流行,继之有5一6年的缓和期。在爆发本病时,死亡率可达70%一80%。(三)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瘟的潜伏期为4一5天,最长21天。1.最急性型常见于山羊。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体温突然升至40一41度,甚至42度,精神沉郁,毛竖立,食欲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流泪及浆液粘性鼻液。口腔卡他性炎症,粘膜有时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即死亡。但常见齿m充血。先便秘,后大量腹泻,但不带血便。患羊衰竭,体温下降,突然死亡。病程5一
6、6天,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羊表现剧烈,发病率、死亡率均高。2.急性型潜伏期3一4天,症状和最急性一样,但病程较长,因而浆液粘性鼻汁转为粘液脓性,并很快堵塞鼻孔。舌、颊、上愕和咽部粘膜出现溃疡。常有坏死性口膜炎,轻者出现小的红色的浅表坏死灶,重者波及整个口腔。病羊口渴,不食。出现顽固性喷射状腹泻,若有呼吸困难,咳嗽,以示呼吸器官感染。母羊常发生外阴一阴道炎,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孕羊可引起流产。病程8一10天,有的因并发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
7、及下领部发生结节和脓疤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疤混同。病程10一15天。绵羊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或不呈现病症。(四)病理变化本病特征性病变是口腔溃烂。初为白色点状的小坏死灶,病灶增多即汇合成片,形成底面红色的浅表糜烂面,上覆以脱落的上皮碎片。在舌面、齿龈、上腭这些溃疡很快就覆盖一层黄白色伪膜。若无并发症,病变很快结瘫自愈。咽喉和食道常见有条状糜烂。皱胃和育肠可见出血性肠炎。消化道其余部位多无明显病变,有时也有发炎或糜烂,在淋巴滤泡处有充血和VII血带,结肠和直肠皱壁充血、出血,使其呈现“斑马条纹”的外观。肺尖叶或心叶未端见有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有的脾脏轻度肿大,淋巴结水肿。慢性型,口鼻周围和下领部出现结节,表面粗糙黄灰色。病理组织学变化:口腔病变从棘状层和颗粒层开始发展。细胞由空泡化到凝固,伴有核浓缩和崩解。合胞体内可见核内及胞浆内包涵体,特别是扁桃体表皮部位。呼吸道粘膜坏死和增厚,细胞核的病变与前所述。肺实质出现细胞浸润,特别是在受感染的细支气管周围。许多肺泡内有多核巨细胞出现。口和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