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医难、看病贵的当下,“网络问诊”无疑会受到都市年轻人的热衷。然而,在其让民众省时省力省钱,甚至隐私得到保护的同时,伴生的却是甜蜜的谎言,甚至还有消费陷阱。
“网络问诊”渐成风气
“医生您好,我月初体检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现在我很害怕,请问下面该怎样做?”
“张医生,我家宝宝62天了,最近总是吐泡泡,会是肺炎吗?”
这是患者在网上发的问诊讯息。一分钟后,它被自动转到专家手机上,专家给出的回复内容很快出现在问诊页面上。同时,一条提醒短信发给了患者注册的手机。
人们对网络问诊这一新兴形式认同度越来越高。某大型网站日前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身体不适时,首先想到“上网查查咋回事”。
所谓“网络问诊”,即患者通过互联网寻求医生的诊断和指导,有些“医生”也通过网络给“病人”诊断,甚至开药方。目前,网络咨询和问诊已相当多见,在心理咨询或中医药领域更为突出。
记者发现,除了看中“省时省力又省钱”之外,不少人选择网上求医,还跟患上“有涉隐私”的病症有关,特别是人流、不孕不育、性病、妇科病、男科病等疾病以及肝病,更占了网络咨询的很大一部分。特别像性病之类的,很多人选择网上问诊正是看中其“保密性”强。
“‘网络问诊’让名医跨出医院‘围墙’,医患实现‘零距离’对接。”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对此现象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对患者来说,省去为一点小毛病跑医院的麻烦,隐私也能得到保护;而医院、医生可借网络交流提高声誉、吸引病人,而由此在网络上搭建的普及医学、养生知识的平台,还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免费接诊”陷阱重重
此外,“网上免费问诊”正逐渐成为一些人推销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药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来路不明的药品销售网站往往打着国家科研机构、专科病医院的旗号,推出某某所谓的“知名医生”“专家”帮网友答疑解惑,名为“免费接诊”实则卖药获利。
“很多患者会通过网上搜索找医生问诊,但有不少人也因此走了很多弯路。”广州珠江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陈群清教授指出,现在网络上的健康咨询实在太多了,而且良莠不齐。虽然有搜索工具,但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患者及其亲友来说简直是雾里看花。由于竞价排名的原因,搜索靠前的机构不一定权威,而一些特别热心为患者免费解答的很可能不是专家,甚至是不是医生都很难说。
“网络问诊”是疏还是堵
陈群清教授认为“网上看病目前仍不可行”,与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刘安平教授:“不可否认,网络是个好东西,它起码扩展了医生与患者交流的空间,并有助于普及医疗常识。但通过网上看病,我认为目前仍不可行。”
他解释称,虽然现在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各种摄像、视频显示等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发达,但看病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西医的“视、触、扣、听”还是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步骤,在没有当面接触到病人的情况下,都难以很好地完成。特别对于疑难杂症的患者,仅靠网络的显示和诉说,医生就为素未谋面的患者做诊断,也未免太过草率且不负责任。也正因此,卫生部早在2001年就发布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针对“网络问诊”中,医生身份难以确认,素质良莠不齐,难免有欺诈嫌疑,导致患者投诉多等问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认为,“网络问诊”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现象。对此,中国尚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医疗活动本就信息不对称,而“网络问诊”由于无法确认医患双方的身份,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
在宋华琳看来,“网络问诊”不能取代正规医院的诊断和检查,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充的效果。目前,中国互联网医疗活动的监管,经验也不多,现在出台专门法律较为困难。同时,更要通过体制改革,激励医生的自律性。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岳君认为,“网络问诊”的红火,其实反映出我国医疗服务资源短缺、公众健康保健知识认知不平衡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老问题。
“如果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能够建立起正规的网络医疗团队,在网上对百姓的一些常规病症进行权威解答、引导,不仅能够普及科学知识,还将大大改善网络医疗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减少患者被误诊的可能性。”周岳君说。
至于网络医疗的维权问题,业内人士指出,保存证据是关键,比如可通过保存聊天记录、截取网页、锁定IP地址等办法。另外,也可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民事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