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卫生保健的起源一、用火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身体发育,御寒,防兽:灸法产生的必要条件(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产生的前提)二、衣着御寒,防蚊虫叮咬,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原始人赤事身裸体到以兽皮、树叶、羽毛充当衣服,再发展到以植物纤维为主的编织物,以至后来有了原始的纺织缝纫,这些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是卫生保健史上的又一进步)三、居处御寒,防猛兽侵袭四、婚姻婚姻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繁衍五、原始舞蹈强筋健骨有些舞蹈演化为导引术(人类开始有目的地把舞蹈运用于健身祛病,使原始舞蹈逐渐发展为导引术。
古代导引术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并成为健身祛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二节药物的起源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内服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一药物起源的传说归功于伏羲、黄帝和神农等圣人。
古人在寻找食物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并积累各种药物知识。
《山海经》“有鸟焉。
名曰青耕,可以御役”第三节医疗方法的起源一、针灸针法从砭石(砭石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石针、骨针、竹针青铜针(商周时代)铁针,金针、银针(战国至秦汉)秦汉之际经络学说逐步得到补充,日益完善,针刺疗法逐渐与经络理论相结合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将艾叶作灸治材料,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加工贮藏方便等特点,因此灸法也常称作艾灸.源于用火取暖、炙烤食物、篝火防兽时的烧灼伤二、创伤外治女性:难产或产后感染;男性:繁重的体力劳动、氏族间的械斗会用苔藓、树叶、草茎、泥土、唾液等来涂抹伤口止血,并用某种植物的茎、叶或其他一些植物纤维来包裹伤口,加强止血效果,并防止伤口再次出血。
清创、止血、药物外敷都是在处理中总结出来的。
三、按摩术经过按、揉、掐、摩等简单动作,便起到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病情缓解用兽角如牛角等进行类似“拔罐”的疗法,后来又用荆棘刺、甲壳、鱼刺等去除体表异物第四节多种医学起源论一、医源于本能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本能反应”二、医源于圣人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有着历史内涵为了解医学起源提供依据三、医源于巫是远古时期人类各种文化活动的核心人物第一章夏-春秋第一节早期文献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一、甲骨文(一)对人体部位1.主要记载统治者的占卜情况,不能反应商代广大平民的生活状况2.殷墟甲骨约16万片,其中323片与疾病有关,共415辞3.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有了初步认识,开始按体表特征、部位等单字命名,较准确的反应人体体表各部位的特征,但对内脏仍知之甚少。
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名称(二)对疾病1.有些疾病根据其主要特征命名2.少数根据生理功能失常命名3.“疾年”“降疾”“雨疾”的记载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记录(三)对疾病的治疗甲骨文中也有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记载二、先秦文献对疾病的认识《诗经》《山海经》《周礼》《左传》(一)疾病的名称1.《诗经》中出现了40多种疾病的名称,同时有对疾病症状的说明2.《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名称,并多根据发病特点给以固定病名,126种药物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佝偻等疾患4.《礼记》有关于瘖、聋、侏儒等疾病的记载。
六气学说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病因学说,它是基于自然界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已有结扎术、拆除术、瘘管清除等。
3.对痔疮的治疗达到了令人了惊叹的程度,可以采用内治、外治、内外治结合等方法。
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疗技术水平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却谷,是不吃五谷;食气是通过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4.《养生方》补益性功能的药方;养颜美容的《杂疗方》增强性功能的方法《胎产书》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著,(胎教)对胎儿影响的记载是迄今医学史上最最早的5.《脉法》脉学方面最早的文献《阴阳脉死候》有关诊断的最早文献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引书》三、甘肃武威汉滩坡汉墓从武威县汉墓的简牍中,可以看到中医临床论治的运用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一、《黄帝内经》(一)产生1.简称《内径》,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较早的著作,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理论性典籍2.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笔,而是凝结了众多医家的智慧3.《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2)经络: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三)价值及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二、《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产生(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1,,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讨论了81个医学理论问题,1-22难为脉学,23-29难为经络,30-47难为脏腑,48-61难病,62-68难为腧穴,69-81难为针法2.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3.《内经》采用的诊脉法主要分为“三部九侯”,取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脉。
《难经》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则是脉诊者指力运用的程度,至今仍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脉法4.主要介绍人体脏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其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较《内经》有很大进步5.提出了命门与肾的关系。
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6.在疾病部分,主要论述了病因、病机和病症。
病症方面着重列举积聚、伤寒、泄泻、癫狂、头痛、心痛为临床辩证的范例。
7.首次提出八会穴及其主治8.着重讨论了针刺补法,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三)影响尤其是“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三焦命门理论、针灸补泻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不断发扬光大第三节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一、《神农本草经》的产生冠名“本草”:“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三、主要内容和成就.全书三卷,共计载药365种。
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1.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按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120)为臣,中(120)为臣,下(125)为佐使。
虽然存在诸多不当,但毕竟是我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曾经指导者人们的临床实践。
2.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增加原有药效,如相须,相使;使原有药效降低、甚至消失,如相恶;产生毒副作用,如相反3.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
提出总的方剂组方原则是其重要成就。
君药主症,臣药主症兼症,佐药帮助、反佐消除副作用,使药引使报使调和关系。
4.诠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
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等5.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6.记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7.在服药方法上,“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第四节中医临床辩证论治原则的初步建立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标志着中医临床辩证论治原则的初步确立。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及成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二、主要内容及其成就(一)初步确立中医临床辩证论治原则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中医临床辩证论治范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1.《伤寒论》卷1为辨脉法、平脉法,卷2为伤寒例,痉湿暍病、太阳病;卷3至卷6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卷7为霍乱病、阴阳易、劳复、可发汗、不可发汗病;卷8至卷10为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病后。
、1).提出了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张仲景把外感热性病称为伤寒病2)六病论伤寒: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其三阳三阴分证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变化规律。
3)还阐述了伤寒病施治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坏证及补救办法。
六经辨证2.《金匮要略》全书25篇,载方262首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第2-17篇为内科疾病,第18篇为外科疾病,第19篇为不易归类的,第20-22篇妇产科疾病,第23-25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病与症相结合的辩证体系脏腑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也是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
在生理上,脏腑主持藏精气和传化物;经络主持运行气血,并把脏腑和组织、器官沟通为一个整体。
外邪致病初期多偏于经络,随着病势发展而逐渐深入脏腑。
对于杂病的辩证,张氏认为,病有先经络后脏腑者,也有先脏腑后经络者。
三、影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以《内经》《难经》为渊薮,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六经辨治伤寒,以脏腑经络辨治杂病,提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并收载创制了法度严谨、药简效宏的临床常用方剂,成为后世临床医学之基石,一直知道这医家的临床实践,被医家奉为圭臬。
第五节著名医药学家扁鹊擅长望闻问切,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
《内经》收载了大量秦汉以前的脉学资料,论述40多种脉象,提出三部九侯诊法和气口人迎脉法《难经》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脉经》王叔和(1.编撰《脉经》,2.整理编次《伤寒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的主要成就:1.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部定位明确左手寸关尺分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主肺脾肾(命门)。
左存心与小肠,关肝胆;右寸肺与大肠,关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
右肺脾胃命,左心肝胆肾2.整理归纳了24种脉象(p60)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结构加以规范统一,归纳为浮、芤、洪、滑、数(脉快,6、7下)、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脉慢,4下)、结、代、动等。
言简意赅地描述了脉象的形态特征和指下感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3.记述了危重病人的异常脉象4.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关脉迟胃中寒”5.强调脉、证、治的统一6.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将“三部九侯法”改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在规范脉名、确定各种脉象特点以及寸关尺分部所属脏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脉法系统化、规范化,从而促进了中医脉学的发展。
二、病因证候学《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又名《巢式病源》,述病源症候1739论主要成就:1.广泛记载各科病候涵盖内科、五官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内科包括近40种病。
2.对病源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较为接近“乖戾之气”,寄生虫病3.对证候的描述细致而确切“消渴候”指出:“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消渴”载有肠吻合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清创术,拔牙术等手术内容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探讨医理为主,未给出方药。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英公本草》,是唐代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官修著作,有世界最早药典之称主要成就:1.原书收药844种,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新增药物114种。
该书药物分类法继承了《本草经集注》2.纠正以往药物记载的错误,作了详细补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该书的药图是中国医药史上通过绘图来描述药物形态和颜色特征作为识药标准的一种创造4.新增药物中有许多外来药,如龙脑,安息香5.《新修本草》问世后流传长达400多年,在药物学发展史上影响甚大,至宋代《开宝本草》编成才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4.《本草拾遗》私家草本著作主要成就:1.对《新修本草》进行补充,新增药物达692/694种2.方剂功效分类的创新3.纠正旧说的错误4.拓宽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5.《食疗本草》唐孟诜6.《海药本草》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的专书(二)服石、炼丹术与制药化学1.在服石活动中发明了炼丹术,而通过炼丹,又诞生了我国的制药化学2.服石,春秋时已相当普遍3.炼丹术与制药化学,源于战国,发展于秦汉以后4.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道教思想家葛洪,是炼丹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也是著名炼丹家,曾炼“飞丹”;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崇尚炼丹,发明硫磺伏火法,被认为我国早期的火药配方(三)药物炮制法的总结《雷公炮炙论》最早的药物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首次总结,它的问世初步奠定了炮制学的基础。
系统地归纳了“炮灸十七法”,实用性强,被后世奉为中药炮制的经典准则。
共三卷,载药300种,二、方剂学(一)《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晋葛洪著,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著。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家。
是一部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方书,突出了简、便、廉、验的用药特点。
主要成就:1.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第一次明确提出“戾气”为温病的病因(1).记载了狂犬病的病症,用狂犬的脑子敷在被咬伤的创口上防治狂犬病,“以毒攻毒”的思想,被称赞为人工免疫疗法的先驱(2).还记载了恙虫病的病原、病状、发病地点、感染途径、预后和预防(3).首次准确而详细地描述了天花的症状,将其命名为“虏疮”,第一次提出治疗方药(4)记载了结核病,还准确无误地指出他们具有传染性2.对临床急症的贡献人工呼吸法,洗胃法,救溺倒水法,腹穿放水法,导尿术,灌肠术;首次采用竹板固定法治疗四肢骨折3.对方药学的贡献收载药物350种,最早记载了青蒿抗疟,为后视镜昂虐药物开发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含有豆豉的单、复方40多首,是全书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所创的葱豉汤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
还记载了用牛奶盒松叶治疗脚气病4.对针灸疗法的贡献是记载隔物灸的最早文献后经梁代陶弘景增补,改名为《补缺肘后百一方》,后经金代杨用道摘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的附方,随证类附于后,名为《附广肘后方》,即现在《肘后备急方》的定本(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所著,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唐代的医学百科全书。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备急千金要方》载方4500余首,《千金翼方》30卷,载方2000余首主要成就:1.详论医德规范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千金方》汇集唐以前医方6500余首,收录了古方和流行的验方,,还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国外传入的医方,如蛮夷酒、匈奴露宿丸、波斯的悖散汤、天竺的耆婆汤。
创立了许多新方,如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千金苇茎汤、大小续命汤3.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后世尊为“药王”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5.针灸与食疗成就主张针药并用,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重视经络图的作用,绘有彩色《明堂经图》,明确提出“阿是穴”的名称和作用。
这种以痛取穴法,直至今天还广为应用。
6.积极倡导养生养性、劳形、饮食、房中和禁忌等部分(三)《外台秘要》又称《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唐王焘著。
“外台”,即兰台,指古代宫廷藏书之处。
全书40卷,1104门,载方近7000首。
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了古籍文献,所引资料均注明书名、卷次,有许多已亡佚的古籍赖此书得以保存并流传,被誉为中医文献整理“大师”2.保存了大量民间单方、验方3.总结了唐以前临床新成就4.相当重视黄疸,“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5.最早关于消渴病验尿的记载“消渴者…….每发即小便变甜”在眼科方面,对白内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的论述更为精详,达到了“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第四节临证各科的发展一、内科1.发展特点:一是对内科疾病病源和证候认识的进步,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方》黄疸,“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二是对内科疾病治疗方法的扩展2.对内科急症的救治,《肘后救卒方》的成就尤为突出二、外科《刘涓子鬼遗方》晋刘涓子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
主要论述痈疽、金疮、疥癣、疮疖、瘰疬、及其他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载方140余首1.外科痈疽的认识与治疗痈疽的辨脓法极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