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场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养殖技术规范第二部分:蛋鸡
(项目计划号)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3〕478号),计划编号为2023-2-75项。
负责起草单位
单位地址
参与起草单位
标准起草人
(全部起草人,应与标准文本前言中起草人排序一致)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
职称
编制情况
1、编制过程简介
2023年9月12日,收到《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3〕478号),本标准的计划编号为2023-2-75项,随后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成员有王振宇、祁克宗、涂健、宋祥军等人。
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必要性:十四五以来,安徽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打造长三角“中央厨房”,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安徽肉蛋奶总产量居全国第8位,占供应长三角地区的48%。作为蛋鸡生产大省,安徽年存栏大于2000只的规模化蛋鸡场约有2900家。蛋鸡用药事关鸡蛋质量安全,尤其是产蛋期用药,不仅药物会在卵黄中发生沉积,影响鸡蛋的产量,还因鸡蛋无法代谢导致药物蓄积产生药物残留影响鸡蛋质量,影响人类健康。因此,蛋鸡养殖过程中对合理范围内使用抗菌药需要强化执行标准,解决蛋鸡用药问题势在必行。2021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为落实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全面提升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制定“安徽省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皖农医【2021】161号)、“安徽省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效果评价方法和标准”(皖农医函【2022】516号)文件。蛋鸡养殖减抗行动是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最重要的举措。要转型蛋鸡养殖端抗菌药合理使用方式,有效避免兽药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带来的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风险。
意义:为切实加强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整治兽药残留超标,全面提升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安徽是蛋鸡养殖大省,也是长三角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以蛋鸡为重点,稳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切实提高畜禽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安全、规范、科学使用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每吨鸡蛋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保持下降趋势,兽药残留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动物源细菌耐药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公共卫生意义重大。
3、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4、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详细说明)
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蛋鸡场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的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包括选址与设施设备要求、饲养管理要求和生物安全管理要求)、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养殖技术要求。其中,“4.2饲养管理要求”、“5.2兽用抗菌药及其替代产品使用”是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主要技术指标、参数:
1.饲养管理要求:
1.1育雏鸡培育
雏鸡的饲养:
(1)饮水:鸡雏到达后应立即给水,1~2小时后给料。要有足够的饮水器和饮水空间;
(2)饲喂:在孵出后12~36小时开食为宜,一般应在饮水1~2小时后再开食,开食用浅料盘、纸板或塑料布铺在地面或网上,将饲料均匀撒在上面。饲料要少喂勤添,开食头3天采用23小时光照,为保证鸡雏吃饱吃好,要有足够的料槽,喂料量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
雏鸡的管理:
(1)温度:开始1~3天,采用34~35℃、4~7天,采用32~33℃,以后每周降2~3℃,至室温20℃恒定。鸡雏逐渐长大,室内外温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