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阳广霞实习生陈雁南如果在线诊疗后需要查看用药建议、买药,患者需要自己勾选“线下已确诊”。近日,南都“互联网+医疗健康”研究中心发现,“平安好医生”为了实现不初诊只复诊的政策规定,采用了这一方法。
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重申,医师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复诊服务,禁止初诊。
让患者来自我选择,确实是平台规避政策风险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专家认为,这一做法把安全建立在患者的选择上,而不是建立在医生的责任上,规避了医生的责任。
平安好医生:
若想在APP上买药患者必须勾选“线下已确诊”
近日,南都记者在互联网诊疗APP“平安好医生”上看病,医生询问是否有过药物治疗,记者回答没有,随后医师为记者开出“用药建议”,并且推送购药链接。
记者点击该链接,却弹出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全文,并提示“您在实体医疗机构线下确诊后,平台医师方可针对相同诊断进行线上复诊,请确认”。页面下方需要选择“是否已在线下确诊”,如果点击“未确诊”,将回到问诊页面;若患者想直接在平台上购药,则必须点击“线下已确诊”。
记者了解到,2018年9月,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发布,确实明文规定,只能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回答南都记者问时表示,“如果是初诊病人,查询不到任何病历资料,就只能建议他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而“平安好医生”这一措施,则规避了这一政策风险。对此,记者采访了几位患者,他们多表示,就算没有在医院初诊过,为了方便看到用药建议并买药,也会选择点击“线下已确诊”。
记者体验:
微医初诊没有开药其他5个APP均给了用药建议
记者随后在“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伙伴医生”“拇指医生”“微医”和“1药网”等6个互联网诊疗APP上也进行了体验。
只有“微医”在得知患者“未到线下医院就诊”后,并没有开具处方,解释称“由于这里是网络医生,鉴于市场药品种类繁多,这里不便推荐具体药物和剂量,请谅解。只能给您建议”。
而其他APP无论是否确认患者是复诊,都开出了用药建议,“春雨医生”和“1药网”在医生开药后,直接弹出了购买链接。
专家点评:
规避了医生的责任把安全建立在患者的选择上
针对“平安好医生”采取的措施,一位长期研究医疗政策的专家表示,这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来规避政策风险的做法。这种方式把安全建立在患者的选择上,而不是建立在医生的责任上,“按道理来说,在就医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医生的责任,而不是患者的责任,但这样做确实把医生的责任规避了。”
政策讨论:
将是否首诊的决定权交给监管部门还是医生?
不同专家观点不一
对此,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曾在国办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后表示,这一限制条件是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反映了卫健委的高度谨慎态度。
但他认为,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互联网首诊的风险是否超过线下面对面首诊。“医生们给出的答案普遍是:有些超过,有些没有多大差异。不同医生说法有所不同,态度也有所不同,并没有整齐划一的看法。”那么,如果不同医疗服务网上诊疗风险不同,是将允许网上首诊的决定权交给监管部门还是交给医生自主裁量?“坦率讲,我还是相信交给医生更好。医生是一个高度谨慎的职业群体,在职业规范和’电子实名认证’双重约束下,无处遁形的医生若判断网上首诊风险过大,自然会要求患者线下首诊,有把握风险不大的情况下才选择网上首诊。”
朱恒鹏认为,不是说互联网首诊一定要在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上超过线下首诊,才应该被政策允许,而应是在综合权衡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质量有保障这四个因素的条件下,判断互联网首诊是否总体不劣于线下首诊。“如果答案为是,政策应该允许,将自由裁量权交给医生。”
该专家表示,国家规定互联网医院不能进行初诊,为的是防范医疗风险。看病是多种信息的汇集,汇集的信息越多,诊断的准确率就越高。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医生不能对病人进行面诊,由此提高了诊断的风险。“现在互联网医疗的规范还没有系统形成,在执行上也不严格,所以主管部门管得严一点,我觉得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