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讲段子”“怼老板”的王杰,线下却是个文质彬彬,说话腼腆的人。谈起做账号的初衷,王杰说,最初是为了让宠物主人看到自家动物在医院的真实情况。后来和几个朋友把视频做成了段子,让更多人了解动物入院、诊断、治疗的流程,打破外界对宠物医疗的偏见,科普宠物健康知识,还可以借助账号热度做些公益领养的推广。
“这狗腿有点瘸,我一刀下去,给不瘸了吧。”视频中所描述的是一次令王杰记忆深刻的截肢救治。视频呈现出有趣、轻松的氛围背后,实际是紧张而严肃的。一位姑娘发现她领养的流浪狗一直拖着腿走路,来找王杰检查后发现是末梢神经坏死,脚背因感染已经看到骨头,严重的情况可能危及生命。
“最开始主人想保守治疗尽量保住这只狗的腿,我们通过激光、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了两个月,效果不明显。我们咨询了外地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做关节融合手术或安装假肢风险比较大,费用也很高。比如关节融合手术,术中的风险不小,术后狗的患肢也基本上不能弯曲,我们的目的是让它少受罪。”王杰说,综合考虑后最后还是和主人说明情况建议截肢,狗主人也同意了。
“手术完后,姑娘当时很沮丧,本想帮助这只流浪狗,却还把它的腿给截了。但后来她发现,截肢后,狗恢复得很好,只是影响美观,相比之前可以做更多的运动,最直观的是可以跑跳了。之前怕加剧感染,不让它动。”在王杰看来,这只流浪狗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这期视频的成功,也让王杰坚定了自己的视频方向。传统的内容、单纯的科普传播效果一般,他想通过幽默、直白的方式,让更多人想看、看懂。就像这只流浪狗的故事,他希望能通过这个视频,向观众们科普,动物截肢确实是迫不得已,对截肢动物,患肢更多是累赘,并非是医生们不负责任,对动物不好。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希望自己经手的动物健康、健全的生活。”王杰说。
成立流浪动物基金
借助网络帮动物找家
“找我看病、救治流浪动物的宠物主人、爱心人士越来越多了。”成为“网红”后,王杰最大的感受除了加班、急诊更多外,压力也更大了,这种压力来自不能辜负信任的责任感。
治疗的流浪猫狗多了,王杰身上也添了不少“纪念”。“这一行没有不受伤的,干久就习惯了。”王杰展示自己手掌的伤疤说,“我曾救助过一只流浪猫,它挣扎得很厉害,挣脱伊丽莎白圈,咬穿了我的手掌,缝了两针。”在王杰看来,相较长期与人接触的家养动物,流浪动物更敏感,更危险,也无法做到与主人提前沟通。“现在我们给猫狗看病会有单独的房间,避免因气味引起宠物应激。”被“咬出经验”的王杰介绍小窍门。
受伤在所难免,但在王杰看来,治疗动物带来的不仅仅是治病,还是疗心。一些上了年纪的宠物主人,儿女不在身边,他们把猫狗当成自己的情感寄托,动物生病,和人生病的症状不同,这些老人也不会上网寻求帮助,只能干着急。“花几分钟帮他们解答问题,对我们是小事,但对他们很重要。”王杰说。
王杰回忆起他曾经历的一场“恶战”。去年,一位老人带了一只遭遇车祸,快要死亡的流浪狗到宠物医院,它是王杰见过的最严重的一例,破裂损伤,伴随大量出血,内脏也暴露出来,经过检查,它的横隔破裂,腹腔的肝脏已经到了胸腔。“我们对它进行了手术。但说实话术后把握不大,已经和老人说明了情况,她也同意最后关头可以安乐死。但我想着送都送来了,能救尽量救,三个医生轮流看护,半个月后,这只流浪狗康复了。老人也很高兴,收养了这只流浪狗,还给我们送了好多好吃的,现在还经常能看到这只狗来体检、驱虫。”
工作多年,遇到的动物数不清,但在王杰看来,无论是流浪还是家养,作为患者,它们是一样的,该用的设备都会用,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流浪动物就从简。“我们动物医生职责是救命,不是看它的身份。”
希望通过短视频
为宠物医疗开辟新路径
伴随中国养宠人群的增多,宠物行业也不断发展,但宠物医疗行业依然面临大量缺口。《2022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显示,自2009年开始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以来,截止到2022年,中国执业兽医有16.5万人。然而以发达国家每千人对兽医服务的需求比例,我国执业兽医缺口还有30万人左右。这其中的原因,是行业漫长的培养周期、重复性的工作环境、薪资缺乏吸引力等多重原因。
“我的日常工作包括早上巡诊,白天坐诊、手术,晚上值班,每天重复下来,没有固定的下班点,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急诊。”目前已是医院“扛把子”的王杰把宠物医生的工作概括为“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每天必做”。
多方面压力让不少年轻医生萌生退意,王杰也经历了干不下去的日子,但基于对动物的喜爱和救死扶伤的成就感,他坚持了下来。
王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视频,为宠物医疗行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让人们了解宠物医疗、减少宠物医疗界的医患矛盾。“有些人不理解,认为给宠物治病没必要,动物生病了换一只就好。还有人嫌给动物做检查项目多、价格贵,但动物不会说话,不会告诉你哪不舒服,有时候就需要做一些检查,我们也希望把费用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