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核医学科医生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
“医生,听说核医学检查有辐射是吗?”
“医生,病床的护士说我刚打完针,有辐射,不准我回病房。”
甚至有医护人员询问“病人做了核医学检查,多久可以和他接触?”
下面我们就仔细跟大家谈谈核医学辐射
1、辐射知多少
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大部分辐射对我们的健康不会造成影响。其实,辐射有很多有益的应用,除了医学领域疾病诊断和癌症治疗等,还常在工业、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核医学辐射存在于哪里?
都说核医学有辐射,那究竟核医学的辐射存在于哪儿呢?扫描机器?检查室?空气?其实,核医学的辐射主要来自检查或治疗的药物,这些药物被放射性核素标记而具有放射性。简单来说,打了针、口服或使用了核素药物的患者,便是一个移动的放射源。除此以外,进行PET/CT检查的患者还会接受一部分CT扫描的辐射。
3、核医学辐射究竟大不大!
常见的天然辐射剂量有多少:辐射的常用剂量单位是毫西弗(mSv)或微西弗(uSv)。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约2.38mSv,吃一根香蕉受到的辐射约0.0001mSv,坐一次跨洋飞机受到的辐射约0.1-0.2mSv。
核医学科PET/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又是多少呢?
一次PET/CT检查的剂量与一次腹盆部CT或增强CT辐射剂量相当,约10-20mSv。
单次检查辐射剂量控制在50mSv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因此核医学检查辐射剂量较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安全的。
4、放射性药物的滞留会对患者本人造成影响吗?
5、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对周围环境和人有影响吗?
举个例子,核医学科护士距离全身骨显像患者(即刻注射无屏蔽)0.5米,接触约1分钟所受的辐射剂量为约0.9uSv,假如该护士一年接触500例这样的患者,那么该护士一年的辐射剂量约500uSv(即0.5mSv,远低于我国公众年平均辐射剂量限值1mSv)。
再举个例子,其他科室如超声科医生给刚注射99mTc骨显像患者进行B超检查约0.5小时,那该医生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约35uSv,这有多大呢?相当于该医生坐一次跨洋飞机去美国开会所受的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PET/CT患者注射18F-FDG后体内药物就在不断衰减,到完成检查离开核医学科时体内的18F-FDG已经过了一定的半衰期,辐射量会比以上例子低很多,因此一般不会对周围接触人群造成影响。
6、如何进行辐射防护
患者完成检查后可以多喝水、多排泄,以加快药物排出体外,回到家后通常无需隔离。
为了安全起见,患者完成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婴幼儿和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