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对显影剂过敏无法做心脏造影,医生把我的心电图影像发给成都的专家看,共同分析,又四处找不含碘的显影剂,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患者得到最安全最好的治疗。我想如果万一有意外死亡,我也不会怪他们,会给家人说要感谢他们。他们是尽心尽力地想治好,生命个体不同,个体也随时在变化,机械加工都有一定比例的废品率,更不用说给随时变化着的生命活体做手术,手术不可能万分之万的成功,有一定的不成功率是正常的,医生也要成长,应该理解。如果有意外那是生命的意外。
胸痛中心的建立
建立胸痛中心极有利于急性心梗的抢救,可大大提高存活率。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三医院着力打造胸痛中心。医院经过多次研究,向外学习,制定规划。建胸痛中心要求很高,有关设备、技术条件都要具备,包括ICU高级的生命支持。医院在购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给岗位给职务给待遇,加强高水平人才的配置。张润峰是全国著名心内科专家胡大一的博士后,引进后担任副院长,他觉得应该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带领团队具体地全力打造胸痛中心。血管病变复杂,手术要求精湛的技术,张润峰带着蔡国才、唐波等一班人探幽索微,努力发展前沿技术,开展房颤射频消融、主动脉微创置换、先天性心脏病、三腔起搏器、心衰的恢复、复杂的冠状动脉支架等多类高难度的治疗,使得医院的心内救治进入了先进行列。如今科室有张润峰,蔡国才、兰明三个研究生导师,是医生规定培养的基地。
三医院是省级精神科定点的三甲医院,精神科是重点学科。心理健康要作为完整的体系,给病人身理心理最佳的治疗,三医院在双心治疗方面很有优势。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医院又打造了心脏康复中心。双心治疗对医生要求更高,为了技术先进,质量更优,他们倾力培养人才,派雷莎到世界最好的医学中心美国梅里奥医学中心、陈斌到英国大学、护士长李萍到上海中山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袁源到上海华山医院、三个护士去上海中国心血管联盟学习。医护人员每年个人有学习计划,部门每年报进修计划,北京、上海、华西等大医院开了哪些新医疗、护理技术,要进修哪些项目,每年派人去国内外著名医院学习,大大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三医院里集结了一个不甘平庸的大写群体。
一片心香付与百姓,为了那些期待眼神,他们禅精竭虑,三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终于在川西北数一数二,成为川西北人民心灵的港湾。看到努力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张润峰、蔡国才、唐波、兰明等一帮医护人员特别高兴,因为他们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蔡国才
过去安心脏支架费用较高,一些人承担不起。张润峰、蔡国才等总是想病人所想,不该做的手术不该安的支架,坚决不做不安。张润峰、蔡国才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一点,就是人有同情心有善心,医务人员更应该有。
曹东亮
曹东亮说看病时要想得宽一些,到心内科来不只考虑心脏的病,要综合考虑,找准了病因用对了药就好得很快。曹东亮说把病人治好,病人高兴,我们比病人还要高兴,因为医生的价值得到体现了。曹东亮很审慎,治疗心脑梗塞的药同时也可能引起出血,用任何药他都要考虑正负效果,想试着看病人服后的效果,一般都保守一点,不开大剂量的药。
医生是辛苦的。曹东亮说医生谈不上假期,元旦、清明三天假是正常排班,只有国庆和春节长假才重新排班。周末虽然休假,但你管的病人住在医院里,能不管吗?还是要来看看。如果病情变化,要马上调整医嘱,加或者减药。心内科医生常常快下班了,但心梗病人到了又接着干,半夜睡得正香,急诊病人来了,梦里糊涂地起来,赶快做手术,早晨7点过又上班。他在省医院进修时一天晚上做了4台手术。值夜班时连收几个病人就完全睡不成了。
今年10月,曹东亮刚从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半年回来,进修专攻继发性高血压及难治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他很高兴地说阜外医院让他大大开阔了视野,继发性高血压原因众多,目前绵阳研究不够深入,很多继发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没诊断清楚,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要向大医院学习,一边搞好临床,同时还要利用临床资料搞好科研。疫情严重绵阳等城市封城的时候,他从北京一回来就投入到防控前线,在最有可能接触新冠病人的内科缓冲病房,和病人一道关在病房里不能出去,直到疫情好转不需要设置缓冲病房为止。他们还要参加继续教育考试,搞科研写论文,医无止境,永远学不完,曹东亮说学医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
袁源
2018年三医院派了一批医生、护士去红原县医院支援一年,袁源也去了。红原海拔3507米,气温低,去了大家都有高原反应,没房住就住在病房里,上厕所恼火,很不方便。以前袁源爱吃饺子,在食堂吃了一年的饺子、面条、盖浇饭,回来后再不吃了。去的时候她110多斤,几个月掉了十斤肉。“回绵阳后又长胖了。”袁源笑着说。
红原一些妇女到生孩子都没有做过怀孕检查,生后马上就做农活。男的放牦牛,女的四、五点钟就起来挤奶,还要把奶打成酥油,晒牛粪,晚上男的回来,几百头牛要一一栓好,家务事非常多。夏天放牧,她们病了都不来看,不放牧时才来看。那里知识缺乏,不知道怎么做个人卫生,他们和妇产科的同志下乡普及健康知识,在尼姑庵里给妇女做健康体检。精准扶贫,超声科主任肖庆和科里的医生,带着超声设备,给四乡六镇5000多人、县党政事业单位3000多人做了B超、心电图检查。以前红原的人爱去华西医院、省医院看病,看到三医院设备技术不错,很乐意地来这里看病了。
袁源在神经外科外干了10多年,神经外科手术很难,碰到了神经就会有面瘫等很多问题。医院过去颅底手术没法做,现在都可以做了,原来手术下来要先到ICU,现在直接回病房。神经外科医生团体手术技术高超成熟,手术做得好,并发症少恢复好,袁源说医生技术好是病人的福音。袁源从红原回来后大家鼓励她竞聘,她竞聘到了心内科作护士长。
袁源和丈夫都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袁源从小喜欢医学,她的先生是普外科医生。袁源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说病人通过治疗、手术、护理出院了,觉得很有职业成就感,这种感觉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她把微笑留给了无愧的岁月,
介入科
老人晚上睡觉时血流缓慢,夜间易发生心梗,很多病人半夜送来。刘家卫生院一个患者胸痛胸闷,凌晨4点医生发来患者的心电图,心电图改变很大,很危急,还有一个区乡的胸痛病人,在周二凌晨5:53发来心电图,急性心梗,值班医生建议他们先怎么处理,并立即把病人送来,他们马上做术前准备,来了立即手术,抢救回了生命。心梗脑梗非常紧急,晚上处理了急诊,早上有急诊医生护士还要给病人打通了血管才能走。有的医生从早上八点做到晚上七八点钟,夜里急诊来了又上班,他们说病人没下手术台,我们不能下台。
陈善琴在介入科学习了很多东西,很开心。她说很多人不了解这手术,怕,担心,其实手术很轻松,穿刺时打一点麻药,又不疼,微创手术非常好,现在很多心血管疾病都可以不开胸了。
“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是三医院才俊们志存高远,他们还在不断追求,心紧依偎,勠力同心走向胜利!
春风般的病房
做为媒体人,我因采访多次到三医院脑外、妇产、肾科、儿科、美容、老年康复等几乎所有的科室,听他们介绍了很多事迹,也为他们写过好些稿子,但是却从未以病人的身份到过医院。
最近因病住进了中西医结合病房。进医院之前,我还是有许多顾虑的,如今社会上盛传医生大都是对病人冷漠视之,为金钱不择手段,不顾病人利益之辈,小病大治,大病久治,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是医生一贯的手法,严重的信任危机横亘在医患之间。想自己采访时当然听的自然是光鲜的一面,至于事实是否如此就存疑了。
大查房时科主任陈佩珏带着全科医生来了,正当盛年而又显得很年轻的她,详细询问同病房的病友和我的病情、仔细地查体,细致反复翻看病历,耐心听刘睿医生汇报检查与用药的情况后,她给全科医生们讲解病情,下一阶段如何调整用药,并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等,尤其对刚从其它医院转来的病人,她一再嘱咐刘睿,从外院带来的检查资料尽可能参考,能不做的检查不再做,病人长期住院,经济上已经非常困难,把有限的钱花在用药上吧。接着她又比较严肃地嘱咐医生注意事项,看得出她对科里的医护人员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慢慢熟悉了,知道了科里有几个研究生,科里学习钻研的气氛很浓,科里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月一次集中的技术学习交流。经常派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到华西医大等大医院进修学习,学习回来的医生必须将学到的东西给全科的医生交流讲解,鼓励大家发表论文。医学技术更新很快,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他们的技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一次,一个吴家镇的类风湿病人全身肿痛,不能下床行走,家人雇人抬来医院,经过陈佩珏他们精心治疗,两周后就出院打工去了。从这以后,凡是吴家镇的类风湿病人他都介绍到三医院来,凡是亲朋有什么病,都首选三医院。我还知道了病人随时来,医生时时在,所以加班是必须的,半夜有事半夜打的都要到医院。一天刘睿又收到新病人,到下午一点过了他还在处理病人,还没有吃饭。也知道了治疗中他们总是尽量为病人着想,必须的检查才做,能够用便宜的药就不用贵的药,帮助病人减轻负担。
他们还时常为一些贫困患者减免一些费用,患白血病的农村孩子于博文来到他们科,看到孩子家里贫困,科里给他减免费用,全科的人为他捐款,又向院领导反映孩子的困难,让全医院职工为孩子捐款,医院又向绵阳电视台反映,通过电视台呼吁,许多市民为孩子捐款,涓涓真情汇成河,孩子六十多万元的治疗费终于筹到,经过精心治疗,孩子康复出院,现在孩子和家里的人经常到科里来玩,和医护人员们像一家人一样。科里经常都有老病人来玩,聊聊天,顺便查查血压听听心脏,他们都免费做,非常温暖。爱心和精良的技术,使他们有了很多回头的病人和病人介绍来的病人,科室在不断地发展。
熟悉后刘睿对我说,其实医生也有很多怨言的,医生本科比普通大学多学一年,要读5年,又是个经验学科,毕业还要到各个科室转着学习,最后才确定专攻某科,再考医师资格证书,每年各种学习、考试,毕业后差不多要十年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医生。死板的机械产品尚不可能万分之万的保证质量,更何况是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活体,受目前科研水平限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
我想起了带着摄像记者到手术室拍摄时情形,经繁杂的消毒程序后,进入手术区,妇产科、肾科、好几个科室的病人同时在手术,微创手术中,红红的器官,一根根粗粗细细的血管在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医生们握着长长的深入患者体内的手术刀刀杆,看着电视屏幕切器官上的病灶,结扎出血的血管……我们看见抢救一个车祸颅内血肿昏迷不醒的人,伤员铺上了七八层各种形状的消毒布,只把需要手术的头颅顶留了出来。七八个医护人员围着,做手术的,麻醉的,递刀具的,监看各种监测仪器的,他们在脑顶部划一个圆圈,然后用刀子将头皮和头骨剥离,只留一小段不完全剥,接着用钻头顺着圆圈隔一段打个孔,然后在用锯子将孔与孔之间的骨头锯开,取下顶部一个小碗大的圆形头骨,清理脑袋里面的血肿。手术完后病人送到了重症监护室。第二天去跟踪采访,说病人不在重症监护室,我以为伤重抢救不治去世了,谁知道说送回了病房,我去看时,病人已经清醒,家人正在给他喂稀饭吃。目睹三医院医生那样精妙高超的手术,我真惊叹佩服不已。
无悔青春
手术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种手术天天做,因此不管多小的手术,不管多忙,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王建均都要看这个手术的录像,看手术部位有什么组织、神经、血管,防止碰伤,让手术过程在自己脑子里过一遍,思想提前进入状态,对虽然已经了解,但印象可能淡了的手术更加熟悉,使自己在做手术,尤其做颈部等复杂手术时更有把握和感觉。他的导师在长沙开学术会,他自费都去参加,将手术过程用大U盘拷回来。导师到重庆、成都,他也赶去见导师,请教一些问题。
歌声中绽放文明花
在国庆、中秋即将到来的时候,绵阳市三医院前的广场上,歌声嘹亮,舞姿翩翩,大型优美的舞蹈,器乐演奏、独唱、合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许多人停下脚步,饶有兴趣的观看。这是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员们联合举行的“迎国庆庆中秋医院之韵”综合文艺晚会。他们的歌声和舞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对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三人民医院是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不管你什么时候走进医院,都会看到四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花坛中鲜花绿树纤纤多姿。院里适合的地点悬挂着医护人员们的优美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健康格言,让人立刻感到浓浓的文化氛围。一进门诊大厅,佩戴胸卡的护士就会迎接你,解答问题,引导你到需要的地方,在门诊部,在病房里,你会得到医术精良的专家们耐心的解答,高质量的治疗。医生亲切的话语,护理人员周到体贴的服务,让你感到温暖,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使你就象回到了家里。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能够获得令人瞩目的殊荣,获得病员们的好评,除了医院不懈地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各项基础工作以外,还得力于他们塑造了很好的医院文化,尤其是在文艺活动方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是搞得生动活泼,热气腾腾。医院的党组织、工会都积极组织搞好文化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的时候,医院里组织各个党支部的党员进行歌咏比赛,大唱八荣八耻歌,共产党员是先进代表等歌曲,进行评奖。“八一”建军节,组织复员退伍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唱卡拉ok,跳舞。六一儿童节,医院职工的孩子们集体进行文艺演出,孩子们当小主持人自己主持节目,弹古筝、吉他、唱歌、跳舞、诗朗诵、演小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还进行才艺少年、星级少年评奖,给在才艺方面突出的孩子颁发奖励。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会组织的艺术团不光在医院里演出,每年的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都要参加市里、省里的文艺演出,并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处处能看到开朗的笑容,不时能听到愉快的歌声,医院里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气氛。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能这样融洽和谐,有这样浓的文艺气氛,在于医院的领导们首先认识到位,带头参与到活动中来。院长唐克新常常说,一家好的医院,不光是能够给病人看病,还应该给病人给职工带去如春天一般的温暖,带去家庭一样的感觉。唐克新自己就很爱好文艺,小提琴拉得不错,在文艺表演时,他就在乐队中拉小提琴,多才多艺的他还经常画国画。医院原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钟伟喜爱诗歌、唱歌,经常赋诗歌咏,在文艺演出中常常以饱满的诗情高歌咏诗。钟伟已经出版了四本诗集,并获得省”五一“文学奖,成为了绵阳有名的诗人。院工会安排了能歌善舞的专职人员林媛负责医院的文艺活动,她编排了许多非常有创意的歌舞,经常带领医院的演出队在院内外演出,扩大了医院的影响,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在院领导和各级部门以及职工们的努力下,三医院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文艺方面也出了很多成果。他们演出的”溜溜的情“、”茉莉花“、”川江情“获全市的特等奖等奖励,大型舞蹈”女蜗补天“在省里获奖。职工习平的孩子贺俊文古筝演奏获全国比赛少年组冠军。
虽然天还比较冷,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广场上却仍然歌声嘹亮,观看和表演的人情绪高涨,悦耳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在人们的耳边回荡,浸润着人们的心田。是的,文明花朵就是在这样的这歌声里绽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