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从农学院毕业后,王月英被分配到萧县植保站负责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工作,这一干就是26年。
“在萧县主要的工作就是田间调查、提出防治意见、召开现场会、指导农民防治等,我们经常被农户称为‘植物医生’。”王月英告诉记者,为了摸清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她经常到各个村庄进行监测和病虫害调查,再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有的时候好几天都“泡”在田里。一年算下来,她有200多天都在田间地头。
识别、“诊断”那些不常见且肉眼不可见的病虫害,需要更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我要是自己都不会,还怎么去指导农户?更谈不上帮助他们开展科学防治。”王月英说,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她抓住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提升“临床”能力,向农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服务。
作为“植物医生”,王月英还擅长与群众打交道,是农户口中的“热心肠”。每次下乡,她都乐此不疲地向农户普及农作物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等知识,并把手机号留给农户,让他们有问题随时“求诊”。
王月英说话平实而质朴,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专业术语,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帮助农户更好地理解。多年来,她走家串户,开培训班、座谈会、现场会,给农户分发挂图、明白纸等,根据生产作物、季节、流行病害等不同情况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统防统治,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与虫“续缘”为农服务
2015年12月,王月英调入市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但她并没有停止下乡的“步伐”,而是经常把实验室“搬到”田野里,继续干着“植物医生”的老本行,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植保新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我们通过全程记录点蜂缘蝽的习性,开展它的生活史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摸清了它在黄淮海地区的发生规律。”王月英告诉记者,点蜂缘蝽一年发生2~3代,每年3月初越冬的成虫交配产卵形成第1代,危害鲜食大豆;8月上旬,1代的成虫交配产卵形成第2代,刺吸大豆的花和幼荚,严重时会导致全株瘪荚,颗粒无收;到第3代时,它就在枯枝落叶和草丛中越冬,等着来年开春产卵交配。
2021年起,市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大豆重大害虫点蜂缘蝽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观察记录了点蜂缘蝽的“一生”,制定了有效防治的方案。该项目3月底将被验收。
近年来,王月英主持并参与制定省地方标准5项,其中有2项获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主持并参与11项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完成实用性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期刊论文7篇、科普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安徽玉米丰产栽培技术》专著,指导玉米生产,在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研究期间,王月英和同事经常“不着家”,去年春节她就是与点蜂缘蝽“结伴”度过的。如此“拼”的原因,主要还是肩上担负着对广大农户的责任。王月英表示:“为农户提供植保技术指导,用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增产增收,是我最欣慰的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扎根基层、踏实敬业的工作也让王月英先后获得国家植保数据中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年度“先进个人”,全省植保工作“先进工作者”,宿州市人民政府2010年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先进个人”,2023年“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