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曾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过动物园,活泼的小猴子,高大的长颈鹿,威武的狮子……无不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记忆。但是游客在动物园看到的只是动物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段,许许多多幕后故事也是新鲜而有趣的。现在,我们就讲几个有关动物治疗的故事。
一、专给动物看病的医院
广州动物园里有一座专门给动物看病的医院。这所医院和普通医院一样,也有治疗室、X光室、B超室、窥镜检查室、化验室、西药房和手术室……不一样的是这里的“病人”都不会说话,因为它们是野生动物。
动物跟人一样经常有头疼发热的时候,有时为了争食、争偶还可能被打伤或抓伤。但动物又和人不太一样,人病了去看医生,会自己诉说病情,而动物病了则是医生去找动物。人病了你可以问诊,小孩不会说话可以问家长,医生可以听一听,摸一摸。可是动物病了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它们既不会说话又不懂得配合,全凭医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检查,而且检查和治疗的方法也比给人类治病复杂得多。虽然动物医院只有九位大夫,却分管着5000多头(只)动物的医疗保健工作,他们按饲养班组分片管理,这有点像欧美的社区医院管理制度。而决定给大象、犀牛、狮子、老虎等大型动物会诊或做外科手术时,各位大夫则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动物病了,一般情况下是先给口服药(包括中药)。老虎有病,就把药片塞到一块它爱吃的肉里。大象有病,就把药放在它爱吃的面团里。但是给长颈鹿等头脑聪明、四肢也颇为发达的动物吃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0年1月,一头从娘胎出来身子骨就不太健壮的长颈鹿,在气候忽变的季节里终于熬不住倒下了。尽管它经过大夫、饲养员等人的努力抢救又站了起来,但是病情必须经过长期服用药物才能缓解。大夫们精心给它配了药,可是这头长颈鹿不愿意吃有苦味的药片,每次都把药粉或药片吐出来,连藏在它爱吃的桑叶和苹果里都没有用。因为长颈鹿的味觉很灵,不管你怎么伪装,只要它一尝到药味就连饲料都不吃了。吸取了这个教训,医生们只好先用面团豆粉和中药粉拌合,揉成中药丸,再拌上蜂蜜掩盖药味,它才高高兴兴地将药吃掉。
美洲虎生病了,怎么哄也不愿意吃那些藏夹有药片的美餐。医生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药溶到水里,吸进一个大型的注射器中,瞄准美州虎的嘴巴,同时用小树枝或橡皮管挑逗它,让其发怒。待美洲虎大吼一声的时候,医生赶快把药水射进它的嘴里。
三、给动物打针
白犀牛“泰山”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给它服药与肌注药物都无济于事,必须输液治疗。以它庞大的身躯,输几百毫升的药液一点也不管用,必须输数千毫升的药液才有效果,这就需要麻醉。可是“泰山”已相当于人的80岁高龄了,经不起化学麻醉药物的折腾。怎么办?大夫们想出绝妙主意:搞个泥浴池,让它舒服地躺在那里,假装抚摸它的耳朵,在它惬意地闭上眼睛时,找到它的耳部静脉,迅速插上输液针头,待它感到疼并爬起向弄疼它的人算帐时,大夫们早躲得远远的了。插上针头,输液就可以开始了。“泰山”在泥浴池里躺得太久,觉得该起来活动身体了,可是输液并未结束。大夫们将输液管一根接一根连起来,输液瓶子用竹竿高高挂起来,由饲养员拿着,“泰山”要到那里活动,两个饲养员就举着瓶子分别站在它旁边跟着,保持继续输液,也就是“泰山”散步到那里,输液瓶就跟到那里。这景象远远望去,就象一幅滑稽的皇帝出浴行巡图,“皇帝”披着厚厚的“黄袍”(泥浆)、耳边插根长长的“天线”(输液管)、身后是井然有序的“仪仗乐队”(医护人员)……凭着大夫与饲养员的经验、灵感与技术,病重的“泰山”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动物治疗的趣闻还有许多许多,动物医院的大夫们在治疗动物时,各种古灵精怪的点子都会用上。只要动物能健康活泼,大夫与饲养员们再辛苦再危险也愿意去做。动物的健康是他们的最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