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医药流通效率,降低药品流通成本,有利于改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长期存在的企业多、规模小、效率低、秩序乱的状况,有利于增强我国医药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有力、管理科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流通新体制。这也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举措。
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联结生产与消费、基本满足人民防病治病需要的药品批发零售体系。但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医药流通缺少市场竞争,还远未达到现代化流通业的要求。在传统经营模式下,药品从工厂到总代理商、再到分销商等,要经过多道商业流通和仓储环节,最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流通层次复杂、效率低下,我国医药企业的平均流通费用率大大高于国外大公司。这不仅使我国大量医药流通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还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成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分析,制约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营理念落后,对物流认识不足。我国大多数医药经营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构成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而把管理和库存成本排除在外。在美国,许多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相比之下,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型医药经营企业完全独立承担从药品采购到销售的一系列物流活动,这大大增加了经营成本。
行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优势。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有1万余家,其中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10%。而医药市场容量为我国近10倍的美国,批发企业仅有700余家,名列前3位的公司占其市场95%的份额。行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优势,导致我国医药批发企业的费用率远高于国外企业,整体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思路与对策
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需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联动,尽快使我国的医药流通行业走上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政府应强化服务职能,并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通过设置较高的技术门槛,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科学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取消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统一、有序的市场;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实现医药分家。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药品流通全程网络化管理和监控。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尽快实现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对接。引导和扶持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和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改善医药流通经营环境。
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医药流通企业在经营战略上应以占有市场为第一目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慎重考虑多元化经营。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为前提,以科技、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为核心,努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医药商业协会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既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向导,也是企业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医药商业协会应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