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方面对于教19型(就是U—2)飞机有了兴趣也就询问了一些技术性能的细节和价格。
章学良说道:“当前美国的教练机一般价格都是两万多美元,说起来也不算贵。可是我们的教19价格只有一万美元,便宜了一倍还多!如果你们更愿意自己设厂制造,可以订购我们的发动机,我们提供发动机的价格大约是4000美元,其余部件你们自己组织生产,估计成本在八千美元上下。钱没便宜多少,但是你们把技术和维修学到了手中,也不错嘛。周司令,你算一算,一百万美元就可以武装一个师级的航空队,拥有100架战机。保护一个局部的战场,保持绝对的制空权就没问题的,这可是很划算的。”
对于家底不厚实的中国来说,的确非常廉价了,很适合南京当前的国情。当然这只是装备飞机的钱,还要建机场,配地勤人员,飞行员的训练、机枪弹药、炸弹等等的投入。
另外,章学良提供的价格只是个参考的虚数,具体的还要技术人员来谈。可是章学良也是藏了心眼的,他说的价格都高出来一倍还要多。在今后的谈判中,再怎么退让,也不能赔钱。例如教19型飞机的生产成本只有约2500美元,销售价格应该在四五千上下,章学良一开口就是一万,虚浮的利润空间很大。
二战前是双翼飞机最辉煌的年代,二战开始后,单翼飞机逐渐走上舞台。
双翼飞机简陋,价格就低廉,一般战斗机的价格都在五万美元上下,最好的也超不过十万。大型轰炸机的价格要高得多,一般都在20到50万美元的价位上。
组建一个师级的航空队,光是买飞机1000万美元也不够。正因为如此,章学良的方案是很有诱惑性的。公平地说,他的建议也不错,很适合当前南京政府的经济状态,也适应中国抗日战场的实际情况。
章学良又说道:“现在世界的局势是到处有危机,战火随时可能燃烧起来,列强各国都在努力备战,其中也包括对飞机的改进,设计新的机型,可以预计,列强各国都会不断的有更先进的飞机被制造出来。我们的对手日本人也会研究制造性能更好的飞机,所以我们中国也不能落后,要研究制造自己的飞机,哪怕技术落后一点也要做,不能完全靠买飞机。这是为了中国不落伍,不落后。我们东北有好几家飞机研究所,与制造飞机有关的工厂那就更多了。
“空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东北也希望南京方面要在航空技术上多投入,我们之间多交流,开创中国的航空工业。
“据我们的情报,西方和日本国都在努力地改进飞机上的武器,可以连续发射的小口径机关炮都在研制中,很快就能装备用于实战了。如果日本鬼子的航空兵安装了机关炮,我们的飞机还在使用机枪,那么在空战中就会吃大亏。
章学良没有直说,实际上吴忠的工厂所研制的,比较初级的机关炮已经开始测试了,在新生产的飞机上就准备安装。但是,这种新武器还处于保密阶段,不能泄露出去。这当然是防备着日本国,在未来的战场上保持优势。
机关炮并不是什么新东西,防空的高射炮就是连发的。问题在于能够安装在飞机上,口径小一点,结构简单一点,重量轻一点,这个要求也要有个研制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炮管的降温。
机关枪与机关炮的实用效果差距太大了。
过去的空战中,飞机的机身、机翼上往往可以发现几个弹孔,那就是被敌人的机枪击中了,可是仅仅穿透了一个洞,只要不是油箱等要害部位,不会影响飞行的性能。如果换上机关炮,那就不是穿一个孔了,炮弹会爆炸,20毫米口径的炮弹就相当于手榴弹的威力,打到机翼上,机翼就被炸掉了,失去平衡的飞机,立即就会坠毁。
在现代,航空炮的炮弹还有感知的能力,炮弹只要接近敌机,没有接触也可以引爆,那个炮弹就更厉害了。可是民国时代还不会有这么先进的技术。
在二战中,机关炮最早应用于地面部队,比如高射炮,攻击装甲的速射炮之类的。后来各国的空军也陆续的在战斗机上安装机关炮,由于火炮射击时炮管会迅速升温,所以初期的机关炮射速都比较慢,还有采用多管的。战斗机安装机关炮之后从而使得空战上了一个档次,空中的决斗更加残酷了。
章学良的这些提示还是善意的,客观的说也是很好的建议,东北军也希望国军的空军有更好的战斗力,以增强中国整体抗战的国力。
。。。。。。
南京方面还不能造飞机,空军的飞机都是买来的。
从技术上说,由于双翼飞机很简陋,中国的南方是可以制造飞机的,这里说的南京不能造飞机,指的是没有飞机制造工厂。某些人造一两架飞机的事情还是有的,比如,上海、广州都有人造过飞机,并且不止一架。
买什么机型,买哪国的飞机由谁来决策呢?不是空军司令周至柔,而是第一夫人宋美龄!不要奇怪,历史如此。
在历史上宋美龄是航空委员会的委员长,是空军的顶头上司,这个委员会是属于南京行政院的。在我们的故事中,由于大家都认识到了空军的重要性,姜介石把航空委员会划到了军事委员会之下,姜介石自任委员长,宋美龄任副委员长。但是姜介石日理万机,太忙了,日常的事务当然就是宋美龄处理啦。所以,不管是买飞机还是造飞机,这事都归宋美龄管。
周至柔在章学良的鼓动之下,兴冲冲的来到宋美龄这里,汇报了一番,提出接受章学良的建议,大量地购买一批教19型飞机,组成一个用于防卫的航空队,结果在宋美龄处碰了个大钉子。
宋美龄管空军的事也不是一天半天了,对当今各国列强的飞机都了如指掌,清楚得很。
她问道:“周司令,照你所说,这个教19型飞机就是仿造苏联的乌—2教练机了,它的巡航速度是多少?”
“夫人,乌—2飞机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180公里,它飞的是慢了点。。。。。。”
这个年代的各种飞机时速一般都是在300公里左右,慢一些的250公里,最快的也就是300公里出头,还达不到350公里。从航速说,两年以后就突破了400公里,到了二战末期,就超过500公里了。乌—2飞机180公里的时速,的确是最慢的了。
宋美龄微微一笑,说道:“这就对了,这么慢的航速能作为战斗机使用吗?你不怕别人笑话?你也是咱们空军的老人儿了,怎么能听他一个毛孩子胡说!你是被他的名声唬住了,什么‘当代名将’、‘军事家’、‘制空论的理论家’,我看他是浪得虚名!就凭这个见识他就不配!”
“。。。。。。”
周至柔一下子变哑巴了,干张嘴说不出话来。与宋美龄理论吗?凡是可能刺激到宋美龄的话语,他都不敢说。
宋美龄又说道:“制造飞机倒是正途,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可以考虑。但是,我们不会制造这种废物飞机,建设这样的厂子有何用?”
考虑再三,周至柔还是说道:“夫人,我们手中也有乌—2教练机,作为教学使用它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是不是购买一些充当教练机呢?”
在周至柔的一再坚持之下,最后决定买10架教19作为教练机使用。现在南京有一座培养空地勤人员的航校,计划还要建一个,也该添置几架教练机了。
周至柔暗下决心,他至少要拿出两架来,武装成战斗机,到底看看效果如何。
4月9日,东北与南京开始谈判。
第一天的谈判过程简单,就是双方递交备忘录,各自申明自己的主旨,然后宣布休会一天。
东北一方的要求分为政治、经济两方面,前面都叙述过了,这里从略。
南京一方也是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经济上当然是要求东北向南京一方提供援助,数字没有提,但是提出了几大项目:钢铁及其他金属的冶炼工厂,钢铁一项要求年产五万吨。金属加工方面提出了枪炮厂,此外就是煤矿、铁矿、发电厂。粗算下来要十五到二十个亿(法币,也基本等于美元)。
此外,还提到了税收。说是东北既然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也认同南京是**政府,那么国税不拘多少是要缴纳的。数字没有提,这个意思也是个过渡,你东北只要象征性地缴纳也就可以了,这才表示东北尊重**政府嘛。
南京的政治要求有军队和国旗、国歌。
南京要求东北军纳入国民革命军的体制,暂时不提编遣的问题,原有的军队,南京一律承认。但是要统一番号,由南京政府国防部统一下发编制。
东北的政府机构,南京没有提出改变什么,只是说主要官员名单报到**,统一任命即可。但是,对于国旗、国歌,南京要求统一,当然是向南京看齐啦。让步是:不要求东北的官员、军官宣誓加入民党。他们觉得,东北的官员不是民党员,这已经是极大的让步了,民党是一党天下嘛!
两种国旗大家都知道了,就不说了,两方的国歌有什么不同呢?
中华民国从建国起更改了几次国歌,我们就不一一的说了。现在,东北军政府使用的国歌叫做“卿云歌”,1920年开始颁布使用的。歌词很短,一共28个字,前16个字是一首古诗,后面加了一句注解。全文如下:
“卿云灿兮
糺缦缦兮(糺,音jiu,三声,意思是强悍的军队。)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时哉夫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一看就知道了,姜介石最忌讳这个国歌的最后一句:“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时代不同了,天下不需要独—裁!”国歌中加了这么一句话,本来是针对袁世凯的,当然也是针对前清的皇帝,可现在东北军一直在使用这个国歌,就轮到姜介石吃味了。
认真地品味起来这个国歌不错,我们用白话翻译一遍:
“天空飘着灿烂的白云;规模浩大的国防军威武雄壮;政治清明,国家的前途一片光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永远;时代啊在前进,天下再也没有独—裁!”
古诗的意境是深远的,上面的翻译也不见得概括了全部的含义,算是抛砖引玉吧。
南京方面的国歌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三**义歌,歌词很长,从略。
中国的两方势力坐下来谈判,怎么看都有点像市场谈生意呢?一上来就漫天要价,接下来就“就地还钱”啦。
从双方的要价来看,谈判恐怕要困难。
复会之后,双方倒是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把谈判划分为两个专业组,一组谈政治,另一组谈经济。